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GMP认证“一次通过”率逐年下降 监管趋严企业紧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宇 2016-06-07 10:15: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GMP监管风暴

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15年的药品GMP认证等7项检查情况。据报告,今年的药品GMP认证一次通过率为3年新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只有通过药监部门的认证检查,取得GMP认证证书,方能组织生产。2015年全年GMP认证检查的企业数较2013、2014年明显降低,但整改复核率、告诫信接收率及药品GMP证书回收数均创新高。整体来看,2012年以后,药品GMP监管日趋严格,对企业来说,2016年情势或更严峻。

见习记者 王宇 北京报道

导读

观察近几年的公告,绝大部分证书收回发生在中药提取剂和中药饮片,其中,中药饮片则被业内人士直呼为“重灾区”。

药品GMP证书系着生产企业的“身家性命”。

GMP,全称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

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CFDA”)发布《2015年度药品检查报告》(下称“报告”),公布全国药监部门对生产企业质量规范检查情况及问题。

报告涉及的检查分两大类。一类是以GMP认证追踪等为主的、预先告知的常规检查结果;另一类是201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突袭”式的、俗称“飞检”的飞行检查结果。

从报告来看,2015年GMP认证检查一次通过率创3年新低,告诫信发出率为5年新高。结合CFDA早先发布的《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2015年GMP监管堪称史上最严。

GMP认证企业问题多出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而中药饮片仍为“飞检”重灾区。史立臣告诉记者,在化学药品上,药监部门的检查重点是针剂的无菌生产线,而在中药材方面,则另有重点。

整改复核率7.69%,为3年之最

2015年药品GMP认证整改复核率为3年之最。

去年全国药监部门的GMP认证检查任务数量,较2013、2014年明显降低,仅221家企业接受检查,还不足2013年的一半。

但检出问题的几率却正好相反。

自2013年起,GMP认证复核整改率持续上升,2015年已达到7.69%,前两年分别为3.25%和4.36%。

此外,企业收到告诫信的比例为5年之最,达30.77%,2011年-2014年数据依次为24.59%、12.65%、17.81%和30.29%。

这样的报告结果意味着,近3年来,企业能一次通过GMP认证检查的几率在逐年下降。

根据GMP认证管理办法,三种情况下,药企需要向省级药监部门提起GMP认证申请,分别为新开办药企、新增生产范围新建车间药企和证书将要届满的企业。

据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介绍,GMP认证是以药企生产线为单位的,因此一家药企有可能同时提出属于不同生产范围的多项申请。

不能一次通过认证小组现场检查的企业,通常存在GMP条款缺陷。按照规定,除非有与GMP严重偏离、可造成伤害的严重缺陷,一般企业都会有整改复核的机会。

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国221家企业中,经过整改复核仍未通过的企业有9家,其中广西只有1家申报最后却未能通过,湖南、陕西各有2家。另外4家分别分布在山西、辽宁、吉林、河南。

检查力度提高

不能通过GMP认证,则新开企业无法投入生产,既有企业无法扩大成产规模,到期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只得关停或被收购。

“企业一次通过GMP认证的几率主要取决于药监部门把关的严格程度”,史立臣评论报告数据。“也可能是把控能力更好的企业在早几年就完成了认证。”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副会长王伟给出了另一种可能。

从报告不难看出,数据的地区差别很大。以京津沪为代表的区域一次通过率均为100%,受到告诫信的比例也较低。而桂、徽、陕、黑、吉等地则恰好相反。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说明各地监管严格程度不同。甚至有人将不通过数视为各省药监部门绩效的正面反馈。

“这种理解没有道理。”西南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的首席分析师朱国广认为,以京津沪为例,企业认证的一次通过率高可能恰恰说明企业准入把关好,药企品质高。

朱国广认为,小企业的数量和密度决定了区域认证一次通过率的高低,因为小企业往往更难满足GMP的一整套要求。记者查询国家和各省药监局的认证公告,发现未能通过审核的企业中,确难见大公司身影。

GMP规范自2010年修订以来,要求更为精细。从报告来看,2015年GMP认证缺陷依次集中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609项)、文件管理(522项)、设备(384项)及无菌药品附录(337项)。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缺陷项也都是多年痼疾,“之所以这么密集,检查标准没变,还是因为检查力度加大了。”

王伟表示,药监部门加强对行政人员检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问题总是存在的,只是管与不管的问题。管得严,问题就多;管得松,问题就少。”史立臣说。

“飞检”绊倒众多企业

相比不通过认证,被形容为“灭顶之灾”的证书收回显然更加“惨烈”。也正因此,业内人士将“证书收回”视作医药企业必须避开的“雷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前会长于明德曾对媒体表示,药企被收回证书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仅次于制假售假,情节严重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据CFDA统计,2015年因飞检、GMP追踪等检查累计收回证书的企业数量累计达140家,收回证书数为144张,最终被返还证书的企业仅60家,还不足一半。而据医药观察家网、赛柏蓝的统计,2014年证书回收数为50,当时已让医药圈战栗。

“飞检”,即以“突袭”为特征的“飞行检查”。2006年,国家药监局颁布《药品GMP飞行检查暂行规定》,制度施行。2015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9月1日,制度正式确立。

史立臣告诉记者,飞检次数是衡量药监部门监督强度的重要标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2012年GMP认证的整改复核率、告诫信发出率均陡然下降,之后又立即高企,“那一年的飞检次数就很少,说明那一年的强度不高。”

和GMP认证的小企业“翻船”不同,“飞检”绊倒大企业的例子屡见不鲜。

2014年,修正药业就曾因飞检检出药材变质被收回证书,引起轰动。而今年4月,中新药业旗下的百年老厂隆顺榕则因销往香港的银翘解毒片检出微量西药成分扑热息痛而停产整顿。除了中新药业,今年飞检“翻船”的还有华北制药、亿邦制药等企业。

于明德曾表示,大型药企被收回证书是较少见,如果只是局部问题,整改后拿回证书还可继续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大。如果是根本问题,企业受到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观察近几年的公告,绝大部分证书收回发生在中药提取剂和中药饮片,其中中药饮片则被业内人士直呼为“重灾区”。

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0日,2016年被收回的GMP证书已达49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CFDA及桂、吉、辽等省份药监局公报,预计上半年收证总数甚至超过49,因此今年企业面临的情势不会比2015年更轻松。

2015年12月22日,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洪志在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将全面推行飞行检查制度。关于飞行检查制度将常态化的说法也在业内流传。CFDA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2016年将继续加大飞检力度。(编辑:包芳鸣)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