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资委目前正在加快制定《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加快落实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推动中央企业通过试点的方式探索央企重组整合的有效模式。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年国企重组将进入活跃期,其中核电、航空、航运、军工、铁路等五大行业的重组预期最高。
推动央企重组整合的目的是“解决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据悉,国资委将按照市场化思路推进兼并重组,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
这是一次央企改革的轮回。在上世纪90年代,央企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将各大集团进行分拆,打破垄断,刺激同业间的企业竞争,让央企保持活力。比较典型的如将五大军工集团一分二,拆分成十大军工集团,电力、电网、通讯等领域均出现分拆现象。而现在的改革则是逆向整合,解决同质化发展等问题。
中国国企改革先后经历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革等,应当说,1990年代主要是建立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内部垄断(分拆)等释放国企活力。进入21世纪后的十数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本居于上游产业的央企出现水涨船高效应,企业规模急剧放大,这是一个增量的过程。
但是,2008年后至今,中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以及成本上升等问题,央企布局结构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央企依靠强大的信用能够获得大量廉价资本以及更多的项目。与此同时,在一些垄断领域,由垄断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另一些领域,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经常出现相互压价或拆台的现象。
这些问题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而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被要求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加大改制上市力度,推进整体上市,这也被称为混合所有制改革。
因此,在新一轮央企改革主要是调整存量,在分类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并实行混合所有制,最终推动整体上市。早在去年,国资委就先后完成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集团、南光集团和珠海振戎、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招商局集团和中国外运长航共6对12户企业的重组,组织3户电信企业完成了铁塔公司的组建工作。本月2日,中国五矿集团与中冶集团也召开了重组大会。
从国企改革的路径看,刚开始的改革目标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现在企业规模过大,同质化竞争加剧,与此同时,市场环境出现恶化,因此,当前改革目标就是从做大到做强,从同质化竞争到资源要素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减少重复投资,实现“1+1>2”的效果。而一些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性行业、产品同质化高的央企则直接进行集团层面的合并,防止在国际市场恶性竞争。
目前改革的一个明显优势是,经历长期且广泛的股份化改革后,央企的股权结构比较清晰,因此,本轮兼并重组将会更加市场化和公开化,能够避免行政性划拨。而市场化兼并重组有利于提高整合的效率,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优化,从而将构建起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在资本市场上,这被称为国企改革的红利。
但是,目前看,主要是通过强强联合、拆分重组、混合参股、关停并转、内部重组等多种方式在央企之间整合。在央企整合完成后,是否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股权投资,或者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些原本由央企垄断的领域,现在还是未知数。按照合理的推算,如果整合后央企变得更加强大,几乎没有任何动力引进民间资本。而且这种强大本身或许也会将参与同行业竞争的民营企业轻易消灭。
如果继续像过去几十年一样,每次国企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提升自身效率,在外部的行政力量下的解决积累弊端,那么,国企可能永远会处于这种改革依赖状态,而不是通过内生的机制避免或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不管是当年的分拆,还是现在的整合,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能力应该源自企业,而不是行政干预,因此,新一轮央企改革,需要彻底解决央企完全市场化的难题才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