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兴业与BCG的联合“畅想”: 中国高净值个人境外资产五年后增量13万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马媛 2016-06-23 12:09: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导读

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境外投资的客户参与数量和投资规模均会增加,从而造就一个增量为13万亿人民币的市场机会。

见习记者 马媛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国内资产收益率下降背景下,境外投资价值逐渐凸显。

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境外投资的客户参与数量和投资规模均会增加,从而造就一个增量为13万亿人民币的市场机会。

最新的客户调研结果印证了高净值客户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的事实:目前已有 27%的高净值客户拥有境外投资,且其中48%的高净值客户在2015年增加了境外配置。而目前尚未进行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士中,56%的人表示,未来三年内将考虑进行境外投资。

去年“8·11汇改”以后,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引发了资金出海的热潮。

“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只是这个契机之一,其中很多还是要看到海外投资价值的凸显和监管有序的开放,这会对高净值的人群在全球资产配置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在6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与此同时,监管政策在有序放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资本账户将逐步放开,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果实。从2007年开始发行QDII产品,到2013年QDLP在上海自贸区破冰启动,2014年QDIE在前海试点落地,再到QDII2、深港通将成为下一波开 放试点业务。“这一系列的政策层面动作,表明了国家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个人跨境投资的开放进程。尽管近期外汇管制有所收紧,但中长期有序放开是大势所趋。”上述报告认为。

资金单向出海到双向洄流

长期以来,由于境内资产收益率高于其它大多数国家,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投资最初的动因普遍集中在资产私密、避险及移民留学等领域,资金呈单向出海为主。

而目前,在中国经济国际化、人民币汇率波动、国内资产收益率降低大背景下,高净值客户出海的原因将更加多元化。 未来随着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国内外资产收益率差距的收窄甚至倒挂,将有更多高净值客户以保值、增值为境外投资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的投资标的。资金的流动也不是单向的从国内到国外,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寻投资机会、在境内境外双向流动。

目前,已经有小部分中资私行看到了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的双向流动趋势,通过在境外发行投资QFII、RQFII 的产品投资国内市场。例如,工商银行于2014年底在欧洲发行RQFII债券基金,也在香港发行私募和专户产品,投资国内债券市场。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公募QDII基金 规模从2014年底的487亿元增加到663亿元,增幅达到36%。在已有境外投资及未来三年内可能会开展境外投资的私行客群中,有44%的私行客户表示“人民币币值波动”是其进行境外资产配置的主要原因。

私行试水:轻资本跨境、离岸并行

以往中资银行国际化以“对公先行”的模式为主流,境外布局的资本投入大、风险高。报告认为,未来银行机构海外布局可考虑探索“私行试水”的模式。例如:依托少数离岸记帐中心,以轻资本的方式辐射覆盖周边市场;或是以财富管理咨询机构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

“以较‘轻快’的方式布局海外,有助于加快整体银行机构适应境外监管环境,强化与境外各类机构的合作关系。”上述报告称。

相较于中资银行整体的国际化程度,中资私人银行的海外布局仍然十分有限,境外机构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地。

境外投资可细分为跨境投资(指境内资金通过外管局批准的正式渠道出境投资,如QDII、 沪港通等)和离岸投资(指资金已在境外)两大类。

中资的私人银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国际化的路径,第二个规划地域分局,第三是评估拓展手段。

报告认为,将遵循跨境投资、离岸业务和境外在案业务三阶段的发展路径,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开展,第一阶段重点发展的是跨境投资业务,即通过QDII产品进行境外投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离岸业务,协助私人客人将离岸资金投资在离岸的境外市场,打理好;第三阶段是探索是否可以做境外的在岸业务。

“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发展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小型私人银行侧重于跨境业务的发展,对于大型私人银行跨境和离岸并举,对于超大型的私人银行,可以在离岸业务成熟后进一步拓展海外的在岸业务,这是中国私人银行三阶段的发展路径。”何大勇介绍。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