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瞄准征信对手“硬伤”银行搅局消费金融市场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作者:刘筱攸 2016-07-04 09:11: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相伴而生的消费金融与个人征信两大市场,正在迎来真正厉害的玩家。

招行、浦发、广发等银行,近期陆续推出基于自身银行账户的信用分产品。这些银行信用分,大多是根据客户的身份特征、用卡行为、还款行为及在该行的其他金融产品对客户进行信用综合评分而来。银行根据客户分值划分相应的信用等级,等级越高,银行就会回馈该客户包括餐饮、娱乐、旅游等场景在内的更多的用卡优惠。

也就是说,银行正在信用卡这一成熟的产品领域,挖掘其衍生的信用价值,进一步掘金消费金融。对此,走在前列的部分消费金融企业,已经开始觉察到其中的巨大风险——它们“难以收集有效征信数据”的硬伤,正逐渐被强大的对手抓住,并加以放大。

“马上消费金融”是重庆地区一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获批开业刚满一年。其首席数据官刘志军曾说,中国的商业银行如果集体将信用卡业务与渠道下沉,消费金融公司将没有太大的存活空间和市场优势。原因是,银行体系累积的个人征信数据与其金融行为(尤其是借贷)相关度最高,最能反映个人信用与还款能力;而现在几家拿到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还需要从割裂并且有限的几大数据场景中,运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在获得受众授权的前提下,慢慢累积征信数据。

就马上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早先舆论普遍认为,这家公司将会“赢在起跑线”上。因为背靠阳光保险、重庆银行、重庆百货几大股东,相当于坐拥保险系、银行系和零售百货巨头的用户数据。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刘志军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公司的主要数据来源,还是央行、公安部、重庆社保、运营商和一些互联网平台。这几类数据库并不能完全自动接入系统,而是只有在客户申请了相关产品,并且充分授权以后才可以查询,查询以后才可以提炼相关有效数据到自身征信数据库中。

以大股东重庆百货的数据库为例,重庆百货有1000多万会员数据,看似庞大,但如果将身份不清晰的数据剔除,有效的征信数据其实非常有限。

刘志军的话,道出了目前我国征信市场的一个困局:有效数据的采集场景(央行、公安、政府职能部门、运营商、电商平台等)是互相割裂的。而央行自去年1月份就已下发通知,框定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拉卡拉信用等8家机构入围首批个人征信牌照名单,但多轮验收之后,牌照至今仍迟迟未下发。最新的进展是,日前央行征信管理局下发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稿)》,其中又重点强调了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时,需要经过信息主体授权。

监管和业界看得很清楚,脱胎于互联网背景的第三方征信们,评分体系多数还是基于母公司的主营业务生态圈,比如芝麻信用多用的是阿里平台的电商数据,腾讯征信多用的是基于腾讯社交生态圈的“社交数据”,而最为重要的“金融数据”,这些新兵其实都得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补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