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马翔认为,参加马拉松比赛要不断应对竞争压力、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不断克服想要放弃的想法,与做投资相似。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确 定性,还有短期排名和市场噪音,这些都会令人痛苦,做投资的人必须屏蔽这些,做到简单、专注、内心宁静和积极向上。
目前,汇添富已形成一个近300人的跑步群,冠名为“添富乐跑”,成员涵盖了大批汇添富员工和客户伙伴。每个周末,群友会自发组织在世纪公园相约跑步“打卡”。
5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汇添富民营活力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马翔,在此之前,马拉松已经在这个被称为“金领”的圈子铺开,渐成一种新风尚。
马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马拉松现在已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虽然工作很忙,但基本每年也会抽出时间去参加,最多的时候一年会跑五六场。
基金经理不是单纯跑
在不了解马拉松的人看来,马拉松只是一种体育竞技;而在不了解基金经理的人看来,搞投资的人就该是沉闷的“宅男”,平时爱好不是看书就是看研报。对此,马翔表示,这都是误解。
“从董事长等高管到大部分普通员工都是马拉松的爱好者。”马翔表示。
按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此前,汇添富不仅独家冠名了南京山地马拉松比赛,还赞助了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且在比赛中,汇添富的员工都有积极参与。
“添富乐跑”的群友们跑步“打卡”,类似于“线上马拉松”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前,一系列的“跑圈”APP介入线上马拉松。
作为非职业的却是专业的马拉松选手,马翔表示,参加马拉松,也并不是单纯的只为“跑”。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他常常会去领悟投资与马拉松的共通之处。例如,马拉松最重要的是坚持到底、跑完全程,短期的领先和落后其实都不重要,更不是最终结果的决定因素。这一点类比到投资,其实就是“坚信长期的力量”,这也是汇添富最突出的投资哲学。
“市场总是在牛熊转换,投资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想要长期投资制胜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投资理念。”马翔总结说,还比如,参加马拉松比赛要不断应对竞争压力、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克服想要放弃的想法,做投资也是如此,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还有短期排名和市场噪音,这些都会令人痛苦,做投资的人必须屏蔽这些,做到简单、专注、内心宁静和积极向上。
马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参加一次马拉松就像完成一次自我修行,到现在,他仍能回忆起之前每一次“跑马”的情景。
专业型选手青睐“线下”
马翔目前只参加过线下的赛事,还没有尝试过“线上”马拉松。只要碰到有喜欢的赛事,时间又刚好允许,就报名后直接过去参赛。
根据他粗略计算了,如果没有到比较远的地方参赛,不包含交通费、住宿费,自己平均每年花在参加马拉松上的费用大概两千元左右。
但他不否认也会应用“线上”的资源,如平时会通过互联网关注一些体育的公众号和一些跑友的微信群,志同道合的跑友们形成了一个“圈子”,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赛事信息和经验。这也是较之前单纯的“线下”马拉松大有进步的地方。
尽管如此,但在马翔等专业的“跑马”选手眼里,还是线下的马拉松更为正规、专业,也更有仪式感,能让参赛的选手享受到更多的自豪和满足。
马翔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印象最深的参加马拉松的经历。那是2014年他和跑友参加的滴水湖24小时接力赛。六名队员24小时接力,每人跑5公里接力下一个队员,24小时不可间断,加起来每人大约要跑4小时。这绝对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因为时间跨度不是只有4个小时,而是24个小时。
他表示,一般较为专业的马拉松选手现在都喜欢两类比赛:一类是一线城市的金牌赛,如上海、北京的城市马拉松;另一类是具有特色的比赛,如上面提到的24小时接力赛,还有南京山地越野赛等。这些比赛基本都有较为充分的准备,有正规的组织者、服务人员,有一定的参赛规模,选手的竞技程度也较高。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马翔认为,马拉松的普及代表着以个人消费为特征的体育消费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中推开,这有利于国家导向型体育产业的发展。跑步和马拉松是健康体育活动最简单的方式,该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中国整个体育装备行业大有可为。(编辑 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