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专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 当前互联网教育最缺乏的是基础性研究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此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报告,题为《创造技术与学习之间的连接》。报告提出不少富有争议的观点,例如“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正相关”、“新技术加上旧内容,只会稀释教学结果”等。正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发布之际,深入讨论报告中这些有争议的观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之于教育的作用。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尚俊杰。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与教育游戏、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育技术领导与政策、信息技术教育等。

成绩未必与技术正相关

《21世纪》:OECD报告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正相关,对此你怎么看?

尚俊杰:我认为OECD的报告并不一定就权威,也有报告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成绩是有正相关的。

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笼统地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成绩相关或不相关也不一定合适。

至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成绩是否正相关,这还需要去深入研究。但不可置疑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特别快,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扩大视野等方面,都起着很大作用。

实际上,现有的成绩评价方式不一定能恰当反映信息技术的成效。或者说信息技术的很多价值不一定能用目前的成绩反映出来。

《21世纪》:OECD报告有个观点: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教育,而不能取代平庸的教育;而且,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20世纪的陈旧内容,那样只会稀释教学结果。对此,你如何评价?

尚俊杰:首先,先进的技术确实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的课程资源分享给全国的师生。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这种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课程适合远程教学,有些课程适合混合式学习,有些课程可能只适合教师在本地教学。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共享优质资源,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仍然很重要,这是信息技术替代不了的。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把精力投放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可能逐渐帮助教师做更多更复杂的工作,比如智能分析学生的问题,辅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而新技术与旧内容的问题,确实应该好好研究,使内容和技术相互匹配。

《21世纪》:目前,针对K12的产品,有题库类,有作业平台类,有扫描批阅类,种类繁多,但确实如OECD指出的,不少是“新瓶装旧酒”,有专家称之为“电灌”,就你的了解,是不是这样?

尚俊杰:“电灌”现象可能存在。但笼统地用“电灌”来形容当前信息技术的运用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扫描阅卷,确实帮助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通过智能分析等软件,也开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说目前教育信息化只是“电灌”的人,可能对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了解还不够。

《21世纪》:最近有人在质疑扫题答疑产品对学生学习有反作用,降低学生的探索精神,你怎么看?

尚俊杰:这就像菜刀一样,有两面性。如果学生不思考,上来就查,查了就交,自然有副作用。但是如果学生先仔细思考,想不出来,再看答案,然后再思考,就有正作用了。

《21世纪》: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就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但未必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主动思考的能力。

尚俊杰: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影响也是一样。努力克服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以我认为,一来,需要对学生有必要的监管。二来要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光是学生,还有家长教师,都应该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知,对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得有辨别意识。

基础性研究不足

《21世纪》:互联网教育还可能有哪些误区?

尚俊杰:当前技术很热,大家可能会对技术的应用过于乐观,因此投入大量资源,成效却并不大。我认为还是要做好基础研究。

如果纯粹追求技术效果,而忽略对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的重视,那收效不会很理想。

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最稀缺的,表面上是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但是深层上可能最缺的还是长期性、基础性研究。

比如到底要不要用平板电脑,按说应该长期跟踪比较多的学生,做几年研究才行,但是这样的研究还是太少,导致很多应用没有深厚的研究支撑,很难长久。

《21世纪》:缺乏“基础性研究”的原因是什么?

尚俊杰:因为投入比较大,见效慢,开展起来困难。

我建议国家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开展比较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前瞻性的、深入性的研究。例如说,我们想知道数字教材、电子书包的效果如何?数字教材应该怎么设计?应该怎么互动,互动效果怎么更好?甚至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例如教材上的字体、颜色怎么体现更好等等。

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实验学校,对此进行为期数年的跟踪研究。

这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可以为后续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推广打好基础。

《21世纪》:当下“互联网+教育”虽然很热,但也有人指出,传统教育领域内似乎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此你怎么看?

尚俊杰:我觉得这个观点并不太客观。

事实上,教育领域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到很多课堂中去看看,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了。

包括在教师上课、学生学习、作业等环节,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且有一些科目,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根本没办法开展。

信息技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学生的效率,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思考。

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发展阶段。至少现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比十几年前更加广泛,质量也更加高。只要认真到学校去看看,就会有体会的了。

(编辑:李二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