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下称“规划”),布局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
规划提出多项任务,包括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设施、国家科研与技术创新基地、国家实验室等;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和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体系,以及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等。
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会议通过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四个方面的任务。
在科研方面,首先是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瞄准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设施、国家科研与技术创新基地等。提高创新型人才规模和质量。
会议还提到,在量子通信、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强化种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智能机器人等重大产业技术开发。
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09年中国的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为39%,2012年,这一比例已达到40﹪以上。
与之相对的是,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有资料显示以色列这一数字达到90%。
不过国内也有发展较好的地区。2016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另外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2015年江苏这一指标达到2.55%。
据统计,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四省市研发经费超千亿元,其中江苏研发经费早在2011年就突破千亿,已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
完善孵化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强调,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链。
同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和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引导更多资源向创新汇聚。
一大批众创空间将何去何从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的到来,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机构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跨界进入创业孵化行业。
但是,随着数量的激增和少数机构发展的良莠不齐,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议论,出现了所谓“中国式孵化器神话破产”、“倒闭潮下,孵化器求生存的三大法则”、“孵化器倒闭会否冲击万众创业?国内孵化器盈利之路在何方?”等一系列讨论。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计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底,纳入火炬统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2530家,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众创空间超过2300家,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达12万个,而2015年全国新注册的企业超过443.9万家,不足5000家的创业孵化机构明显不能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烈需求。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供需差距明显的情况下,之所以出现孵化器空置现象和缺少创业者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在双创大潮下,一些盲目进入创业孵化行业的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而优秀的孵化器总是会爆满,如上海杨浦创业中心、创新工厂等创业孵化机构总是在遴选创业者,而不是去招商。
本次会议还提出另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尽快落实改进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科技成果权益分配等政策措施,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7月上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采访西安科技大市场,该市场在2015年完成技术交易额达到657亿元,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累计超过9531台(套),当地还成立了技术经理人协会,着手技术交易服务业务。
市场相关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西安科技大市场正在试点科技部的多项改革,致力于完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服务,一切都正在摸索探路中,很多改革也还期待国家层面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