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民间投资外热内冷 令人忧虑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黄小鹏 2016-07-21 09:10: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一方面是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上半年增速跌到2.8%,6月份可能是负增长;另一方面,民企对外投资极为火爆,上半年同比增长近六成,其中上海爆增八成。这种强烈反差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更可能是体制性障碍严重的表征。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ODI)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同时,ODI中民企也超过了国企,而民企对外投资采取跨国并购方式又超过了绿地投资方式。

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国际资本流动,但流入、流出的形式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其竞争力,影响着其国民福利。例如,美国政府低成本向国外融资,但其私营部门却通过FDI等形式从国外获取了丰厚的回报,所以,美国虽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却并未损失过多福利。从经济发展规律看,随着一国资本实力日益雄厚,过剩资本直接对外投资而不是由官方持有外汇储备形式输出,有利于提高资本总体回报率,增加国民福利。ODI快速增长似乎体现了中国经济不断高级化,但细察之下不难发现,中国ODI增长并非全然是良性增长。

前几年有数据显示,中国有2万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但70%以上亏损。国企对外投资很多不在意利润,亏损面大不奇怪,但近两年民企海外投资回报也不甚乐观,如果亏损或低回报只是因为投资回报期因素倒也不太要紧,问题是目前情况并非都是回报期问题。民企大量选择购买资产方式出海,新办实业反而成为次要方式,购买资产类型五花八门,有些是总价甚高的房地产项目,并购中不乏高价竞购、回报低或回报不确定等情况。

民企ODI火爆根源在内部。经济下滑,预期回报大幅下降,加上国企挤压,投资意愿急剧降低并不奇怪。数年前,政府曾出台了两个“非公36条”,当时经济形势不错,但未见明显效果;现在经济增速下滑,只有国企可以不顾效益继续增加投入,民企这样干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出海实属不得已。出海民资有些是为了从欧美购买技术,突破发展瓶颈,或进军东道国市场,但有一部分动机更像是金融避险。这个“险”既包括汇率风险,也包括其他风险。如此避险对单个企业来说可能是理性的,但整体看却未必。日本当年泡沫经济顶峰时,涌入欧美大肆收购企业的资金最终相当一部分打了水漂,相反,那些为降低成本和扩张市场而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最终都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提升了日本的经济地位。当前,民企ODI金融属性太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把“脱实向虚”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这才是令人忧虑之处。

如何促进国内民间投资重回“上升通道”,如何让中国资本出海后不被大浪吞噬,而是持续地获得更高回报,提升中国资本的全球竞争力,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急迫的课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