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
仁和药业近日发布公告,决定终止2015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撤回相关申报材料。
这本是一场雄心勃勃的商业变革。
2015年9月11日晚,仁和药业推出定增方案,宣告进军互联网医药领域。公司拟以12.52元/股,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3.12亿股,募集39亿元。这笔钱外加自有资金7.5亿元共计46.5亿元,将用来干六件大事:2.2亿元收购通化中盛51%股权,7212万元收购叮当医药60%股权,6亿元收购京卫元华重组整合叮当连锁后60%股权,18亿元推广叮当连锁“B2C”项目,5亿元推广叮当医药“B2B”项目,14.6亿元用于公立医院药房托管项目。
一揽子收购计划看起来有些复杂,但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仁和药业有药厂,假设中游再有个“九州通”,下游有家“老百姓大药房”,一条产业链就齐活了。与同行最大的不同是,在这条产业链的末端,药店将直接开到用户家中,也就是开展送药上门的O2O业务。正因为如此,46.5亿元中将有29.72亿元将砸向和医药电商直接或间接相关领域。
医药零售O2O的大潮看涨,线上与线下融合看似将成为药店“触网”的新风口。今年以来,无论药厂还是流通企业都想插一脚,不管前路如何,姿态总得摆出来。不过,多数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尝试只能说是零敲碎打,有的火速搭建药品销售网站后却卖起土特产。仁和药业如此大规模的真金白银投资,还是头一回。
仁和药业的做法,是直接串起药品产业链的两端——药厂和销售终端。
仁和集团顾问史万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后盟友们可毕其功于一役生产药品,将销售之事交予仁和药业处理。为此,在中游环节,公司将在50座城市布点设立50家药品配送公司(B2B);在下游环节,3000药店(B2C)散落于街头巷尾,作为零售终端。
如此计划,收购京卫元华就显得尤为必要。京卫元华具有从药品批发到零售的全部法定GSP资格,拥有国家药监部门颁发的第一张B2C互联网药品经营资格证书,还拥有药品第三方物流经营资格及快递业务资格。这些证书将使仁和药业快速获得经营药品B2B、B2C、O2O业务的合法资格。
京卫元华对仁和药业的吸引力还不仅于此,该公司的连锁药店散布于北上广深,其还准备整合北京颐寿百姓大药房及下辖30家零售药店。这样一来,仁和药业3000家药店零售终端的布局便可借得巧力。
这些药店的地理位置布局,将摒弃看地段、看客流量的传统方法,改由“电子围栏”技术圈地,确保每家药店覆盖2.5公里半径内任何角落。这样一来,下游产业链便可贯通,“28分钟快速送药”业务也就水到渠成。这也是仁和药业将花费18亿元攻坚的非处方药零售阵地。
虽然定增方案对“28分钟快速送药”业务只有只言片语的提及,但仁和集团从今年2月便已开始尝试,手机APP上线至今已有200万次下载量,日客单数约为2万次,平均每单销售额在50元左右。
根据我国药品法的相关规定,药品不允许邮购。因为第三方送货无法避免药品在配送途中被污染、破损、调换等问题。正因为如此,经营网上药店获批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得有连锁经营的实体门店。“网上下单,门店送货”,才是网上药店唯一合法的经营模式。
“我们用50家药店覆盖北京城,未来3000家药店就可以覆盖国内重点城市。现在全国有43万家药店,你说我做起来之后,是不是又一大批药店得死掉?”杨文龙反问中国证券报记者。
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数位国内医药商业公司老总却不看好这一商业模式。如果稍微细心研究一下就会发现,送药O2O存在低频次、广覆盖、痛点低特点,这样的生意更适合京东这种已有配送网络的企业。因为京东自己已有完善的配送网络,加入送药不仅成本没有增加,反而会因为服务密度增加而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如果自建物流团队,将是能耗非常大的一门生意。
此外,考虑到药店已有极强便利性及OTC(非处方药)常备药情况,送药O2O的核心只能是购药的一个可选服务,而非主打服务。消费者在明确自己需要用药、又刚好懒得出门、又刚好不是特别着急时,可以选择送药上门。但送药上门本身并非必须,未来也不会变成高频刚需,完全自建配送网络的运营模式,在整体运营成本上就会受制于竞争对手,前景并不乐观。
这不只是仁和药业一家的困扰。作为医药销售的补充,单独成立的医药O2O,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