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服务行业,不能简单地把它的发展理解为给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为政府创造了多少税收或者自身资产市值增加了多少。”日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南开大学校长、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龚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旅游应承担更高层次的人文教化的功能,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这才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相当于整个意大利的全国人口都出国一次。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者报告》指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亚洲旅游业的发展俨然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1世纪》:你认为亚洲旅游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龚克: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多样化的一个洲,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近年来,亚洲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得益于亚洲经济体的迅速发展。
我曾经在奥地利留学,这是欧洲的一个很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从我个人经验来讲,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欧洲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accessible(可及),远远不如欧洲发展得完备。
亚洲旅游业还存在一个问题,文明素质程度有待提升。在欧洲,入住价格低廉的酒店,你会发现尽管没有太多豪华设备,但总体环境十分干净整洁,酒店标识清晰,服务人员态度亲切。相比之下,我觉得亚洲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及员工培训等方面还有待改善。
亚洲的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光要看到总体形势大好,更要看到酒店的基础设施、游客的文明素质、地区间的地缘政治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的防范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联手合作。在旅游的黄金时代里,要直面各种不足并加以解决,最终达到可持续的和平发展。
《21世纪》:目前高校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龚克: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旅游产业和高校之间存在以下几种关系:高校为旅游业界培养高素质人才。南开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现代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有很多人都是南开校友。我们为业界输送了一批批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并且具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服务态度的人才。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旅游的消费主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大学生群体在年轻游客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好的旅游应当具有人文教化的功能。我们希望培养高素质的旅行者,让大学生通过旅游对社会进行各种观察,激发大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情怀。
此外,大学作为一个多种学科混合的智库,还可以为旅游企业进行咨询评估,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一方面,我们为企业提供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很多一线实例。
《21世纪》:怎么看待高校教育和旅游的结合?
龚克:前不久有个学生问我怎么看待图书馆的功能,我的回答是图书馆是学校的Learning center,它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是大学里唯一重要的场所,课堂教学也同样重要。同样,走出校门对大学生而言也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通过不同地区的旅游,学生可以认识世界、感悟社会责任、激荡人文情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大学的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看书本,而旅游也不仅是吃喝玩乐,要在过程中观察自然、体验社会。
《21世纪》:资本寒冬下,旅游企业怎样实现创新发展?
龚克:作为旅游工作者,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旅游者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消费特点和变化趋势,思考服务对象的新需求。
第二需要考虑的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我们旅游时住宿一般是找酒店,如今,分享经济正在兴起,人们旅行的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途家网正是一种典型的“分享经济”模式:在风景优美的旅游区,业主买了套公寓,一年只住上一两个月,其它时间就交给途家租出去,还能够获得不菲的房租收入。
创新没有固定公式可言,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应紧紧扣住服务对象变化的消费需求,创新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编辑:李清宇,邮箱:liq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