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国务院网站以“答记者问”方式展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的主要内容。
从《规划》可以看出,主要内容描述的顺序是:长江环境生态的保护、加快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新一轮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这些内容,正是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就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从现实来看,江苏也是沿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中最早启动沿江战略、利用长江资源发展经济的,涉及到的产业、经济、人口等更是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率先披露江苏沿江地区的石化产业调整规划。而从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近几个月的外出考察内容看,尤其是省长石泰峰已多次针对长江沿岸的产业布局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江苏也因此成为了最早开始研究和部署落实长江经济带规划精神的省份。
如何解读新一轮规划以及与以往的不同?又如何影响下一步的发展?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后陈柳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下简称《21世纪》)的专访。
在陈柳看来,突出生态保护、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发展质量是新一轮规划与之前规划相比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生态保护:从排名较后到首位
《21世纪》:强调将生态保护作为所有规划的出发点和前提,是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中的突出点,你如何理解?
陈柳:生态保护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
从实践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尤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好几亿人的水源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命脉。但过去几十年来的水电、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化产业,已经对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容再以开发的名义破坏生态。这一点,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
新一轮规划的基本基调就是“要大保护,不要大开发”,突出了生态保护,突出了长江流域的大保护,把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规划的首要内容,在长三角等地区以往的规划中,虽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也是规划的重点,但总体是放在较后的位置。这一基调也是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从长江流域区域的实践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都有共识,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往往容易被忽视。
产业转移:重化不等于污染
《21世纪》:但江苏的特点是沿江经济发达、重化占比重,短时间内转移亦不可能,怎样落实保护?
陈柳: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始于本世纪初,已经高强度开发十多年。
当前工业沿江布局已经面临很大的瓶颈,第一,表现重化工业在岸线聚集,而沿江岸线与主城区距离非常的接近,对沿岸城市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以往江苏沿江工业布局重点包括船舶制造等行业,近年来面临产能过剩的突出问题,这些行业本身是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迫切需要调整。所以说,事实上中央的要求也就是江苏的现实需求,因此我认为这一点上并不矛盾。此外,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在理念上注重发展中处理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尤其指出要防止苏中苏北地区发展求快,而发展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这些发展思路为江苏沿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21世纪》:那么,产业上又该如何调整?
陈柳:从江苏的情况看,主要涉及到重化工业的产业调整问题。
第一,重化工业不一定意味着污染。对此,我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绝大多数PX产品是从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也没有意味着把污染留在他们国家和地区。所以,长江岸线的重化工业要技术改造,提升环保标准,并且是涉及领域的最好的技术。第二,部分产业要由沿江向沿海转移。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比沿海开发战略早了十年,沿江空间已经很小,但沿海承载能力要强。以江苏最新的石化行业规划为例,沿江和沿海地区的定位是不同的,沿海是要做大做强,沿江是要调优调绿。但需要注意,并不是说沿海就是可以搞污染产业,沿海重点规划的连云港大石化产业基地也是要环保优先,规划的基本思想是江苏沿海布局石化行业比布局在沿江地区更为科学。
区域协调:流域全开放
《21世纪》:扩大开放是新一轮规划的另一个突出点,怎样理解区域协调出现的新变化?
陈柳:本次规划涉及到整个长江流域,而过往的规划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因此,过去的发展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各有特色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所以协调问题也变得更为重要。
这也是新一轮规划提出的问题导向。
也因此,要从长江上、中、下游协调,以及长江辐射带的广泛区域来看协调问题。
从我们的了解看,包括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以及辐射到的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都在规划中有所涉及,也就意味着区域协调的新变化还表现在开放上,过去强调沿海地区,现在通过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纽带包含了内陆地区的开放。
其次,在城乡统筹方面,过去主要将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现在专门把人的城镇化以及对应的制度安排,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出发,新一轮规划也突出了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过去的规模,比如更加强调和细化了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科技方向。(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