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专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 长江流域发展转型的关键是促进高质量增长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印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同时,陈雯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早在国家部委调研长江黄金水道规划发展时,就参与了调研座谈和相关规划研究。

长江流域不适合大开发

《21世纪》:怎样理解新一轮长江经济带中出现的新变化?

陈雯:总体上,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促进质量的增长,而如何促进质量,则是通过环境保护这一倒逼机制来塑造经济增长新优势。

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出现的新变化,实际上也是基于目前的宏观形势发生的变化而进行的。10年前,做规划基于的主体理念是大发展,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作为出发点,因为当时处于产品短缺阶段,要发展重化产业等。

但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如果再次强调发展重化等大发展理念就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以前工业思路发展就一定会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比如,在江苏半数的长江岸线被开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江流域根本不适合再去做大规模的开发了。

保持有底线的增长

《21世纪》:涉及到转型升级,新规划提出把大保护放在首位,你怎么看?

陈雯:第一,环保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要素,工业化期间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清洁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价值。

第二,不要为环保而环保。现在强调生态保护,是在人口、经济等越来越集聚的条件下 ,保证生活质量的不下降,走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路子。

第三,环保作为一种倒逼的机制和动力,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转型升级,促进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21世纪》:你一直从事各种规划,且与国家部委和地方领导保持着互动,长江流域如何做好生态保护?

陈雯:从规划看,首先要确定和保护好城镇、农业、生态这三大空间,保持有底线的增长,三类空间之间不要跨越。

第二,则是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环境制度的创新。治理环境污染不仅仅是“收费”,应该有更多的制度创新考虑。政府首先要改变政绩观,不能因为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要寻找开发与保护协调并重的制度和创新体系。

这里,要强调一个产业调整的问题,应该跳出保护的观点看产业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改善环境的根本出路。我认为产业的发展方向的选择应该要从有利于人类生活环境、有利于自身市场需求这几个方面去调整。

此外, 长江经济带的产业不能一直盯着大投资、大项目、大产业,而是可以更多转向与民生相关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民生相关的农业、纺织、家电等产业,通过新技术的融合,也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和新的产业组织方式、产业格局。

保有农村才是城镇化

《21世纪》:新一轮规划在新型城镇化中强调人的城镇化,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陈雯:从发展角度看,规划强调和突出了质量的增长。

未来的发展要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就业岗位的容量和能力相适应,并不是城镇化水平越高越好,越高更容易陷入“拉美陷阱”,导致更多人口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进入城市反而成为灾难。

所以,我认为一定要保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农业本身也是就业的蓄水池,从现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未来农村的发展会颠覆传统的农业观点,比如在意大利,制造业、服务业正为农业服务,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态势,因农业是根本性产业,民以食为天。

《21世纪》:长江流域涉及到11个省市,相互之间的协调如何进行?

陈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机制在之前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已很明确,即“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本质上环保合作也是如此,通过协商沟通、对话、相互行动策略的调整,建立补偿、赔偿等制度的设定来进行,比如,苏州和嘉兴之间的环太湖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值得在长江经济带中推广。

(编辑:张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