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敦煌,绿植和新铺的公路覆盖了沙漠。以往车开过会飞起沙尘的公路,现在俨然一片沙漠绿洲。在去往莫高窟的必经之路,新建起一片蓝色晶体的建筑,这里是导演王潮歌新作品《又见敦煌》的专属剧场。
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开幕演出,《又见敦煌》从9月20日陆续开始公演。此次演出由甘肃四库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王潮歌团队联合打造。
为了完成这场演出,导演王潮歌与演职人员一起,在敦煌待了2个月。正式演出3天前,第一次看完带妆演出后,王潮歌几次哽咽。敦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她有一种使命感。“用史诗的手法写旧的中华民族历史。”王潮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结果来看,她认为自己超越了以往。
在甘肃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这场演出在未揭开面纱前,似乎就已经被寄予了带动经济的厚望。在她看来,社会价值为先,经济价值为二。
行走式演出
为了更好地表现敦煌,王潮歌运用了一种独创的行走式演出形式。与以往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观众走入剧场,就进入了情景,行走于场景与演员之间,360度感受演出传递的内容。
在比较了多种表现手法之后,她最后选择了“穿越式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一次“古今穿越”。演出的内容以六个线索人物为故事脉络,借五个典型的场景将横跨千年的历史故事重现。
用这种表现手法,王潮歌想要的是一种“3分钟,你的脚步就将被我控制;10分钟,你的情感将被我控制”的体验。
近两年的创作过程中,阅遍了数百本相关著作后,王潮歌携带在身边的有一本《敦煌大事年表》。如何将那些历史事件提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如何将史诗宏大的叙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奇特的视觉冲击融合为一体,都是对她导演能力的巨大考验。
“2100年的丝绸之路,讲的是兼容并蓄,是四个大宗教的集合。”她说,“怀着慈悲的心怀,对未来向上的展望。一世不过一瞬间,春一去秋一来,1000年就过去了,这也是演出对佛教最大的阐释。”
剧场设计
要完成王潮歌的设想,需要单独的剧场和特殊定制的舞台来实现。据了解,《又见敦煌》剧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中的一滴水”。
“首先我们要盖一个剧院,这个剧院的外形是由很多玻璃组成的,看起来不是方的不是圆的不是长的,它好像没有形状,取意沙漠中的一滴水象征生命和希望,想象它应该像海市蜃楼一样,在人非常渴非常绝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幻境。”这是王潮歌对剧院的一个设想。
剧院落成后,舞美的设计建设是又一大难题。尤其在第四幕的三个故事中,一层薄纱将舞台和观众隔开。
王潮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薄纱需要能接受投影,也能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和舞台设置。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团队在德国的一家公司定制了一张纱。
在迷宫式的剧场中,设置了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28台升降机同时在工作着。据了解,舞台上的许多特技效果均属首创。在这样的设置下,观众就不再只是看客,而是参与了演出的全过程。
负责舞台部分的杭州佳合舞台公司总经理阮小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个《又见敦煌》的舞台部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商业探索
在以往王潮歌的作品中,票房收入占主要部分,收益受票房影响较大。此次《又见敦煌》,王潮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在剧场旁边的空地,建设一个文化小镇,丰富收益模式。
对此,演出投资方——甘肃四库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儿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文化小镇的设计施工图已经做出来,将于今年11月开工建设,面积共3万平方米的,现在已经增加了20多个酒店项目。
与文化小镇的概念相同,实景演出与当地旅游业的黏性向来都很高。《印象刘三姐》几乎带动起了阳朔的旅游经济。王潮歌举例,在《又见平遥》之前,自己住的酒店门口还没有公路,之后相关的旅游配套都逐渐建了起来。
“我从来不觉得旅游演出比其他艺术形式要低,一直以来我也都是以严肃和做大作品的态度在完成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如果我的作品,能够让你能对那里的山水有了热爱,对那里的人民和文化有了了解,我所有的付出才算值得。”
在敦煌,除了《又见敦煌》,还有《丝路花雨》、《敦煌盛典》两个实景演出项目,也在当地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评价。相比于其他演出,王潮歌表示,自己从不与他人比较。
“我这人特飒特狂,永远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况且好的艺术作品不是用来被敬仰,是用来被超越。”她说。“互联网时代,收取信息的方式丰富多元,但每一次触动心里的、绚丽的东西必须和精神结合。”
而敦煌触动人心的,是埋在大漠里的,几千年的历史与故事。当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黄沙,故事就会在你的掌心里。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