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就动身去柏林,参加本周日的柏林马拉松。”9月22日,青创工场副总裁霍吉合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刚刚跑完北京马拉松,并拿到4小时44分的个人最好成绩。
跑步如今已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至少三次,出差随身携带跑鞋,有相对固定的跑友跑团圈子。自2012年开跑至今,跑过十余个半马、全马赛事,“忍受孤独,突破自我”是他认为这项运动赐予的重要精神财富。
在北马的参赛者中,霍吉合这样的人不在少数。2016年,北京马拉松提高了参赛门槛,要求报名者必须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在6小时内完成过全马。这一门槛的提高直接导致北马参赛群相较其他比赛,“玩票”性质更少,日常训练有素的跑者更多。
尼尔森在《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中将这类跑者定义为“核心跑者”。该报告给“核心跑者”描摹了一幅画像:高学历、高职位、高资产。数据显示,在受访的1528名核心跑者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到36%的比例。
金融行业无疑是“核心跑者”的重要聚集地。据记者了解,在日前结束的北京马拉松上,来自金融业的跑者为数不少。对这些日常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需要在腥风血雨的竞争中做决策的金融精英们,跑马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跑马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或许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突破自我
“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作家村上春树如此谈论其跑步的意义。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跑完动辄数个小时,过程极其枯燥乏味。在漫长的跑步途中,周围人群都已不再重要,跑者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事实上,多位受访者均对记者表示,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跑马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快感。
管理华夏可转债、华夏新活力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魏镇江告诉记者,其从2013年开始跑步,最初只能跑2-3公里左右,对全程马拉松不敢奢望,跑了两年后,才在2015年开始首次尝试全马。
“自从首马跑完后,我感觉心里一个坎终于跨过去了,不再对长距离的马拉松有恐惧感,反而对马拉松有点上瘾了。”魏镇江说。
从最初跑步配速7分钟都心跳不止、气喘吁吁,现在魏镇江已经能够轻松达到5分半的配速进行“巡航”。
“马拉松就像狂欢大派对,所有对跑步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之中,互相激励帮助。跑马这三年,既锻炼身体,又磨练意志,同时增加对生活的体验。每次跑完都感觉非常好。”魏镇江说。
在霍吉合看来,跑马运动与其身处的创业投资圈有某种精神上的相似性。
“真正跑者是不听评书和音乐的,不需要转移注意力的东西,能够长时间让自己放空。其实创业与马拉松很相似,需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比如创业要做实际市场调研,不能步伐太快,坚韧不拔就是所谓目标感和忍受孤独的能力。”
“一点一点调高目标,不断去突破,再去寻找新目标。”霍吉合说。
华夏基金法律部总监陈剑也有类似感悟,“跑马拉松的过程与人生很相似,到35KM处会很艰难,对意志的考验非常大。但只要坚持下来,人会非常愉悦,这种自我实现令人有非常高的成就感。”
独特的体验
跑马拉松不止是项运动,备战参赛过程中独特的经历,也构成了跑者关于马拉松最难忘的回忆。
“跑步之后有种身体‘格式化’的感觉,精神状态很好,跑完北马当天,我就启程去西藏,无论情绪还是身体状态都比较好。”鹏华基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左海波告诉记者。
在北马众多的跑者之中,陈剑的经历颇为特殊,这次他作为助跑员,协助盲人跑者闫雪松一起完成了北马,而他个人也取得了4小时40分的个人最好成绩。
“北马是雪松的首次马拉松,能协助他完成梦想,我也感到很激动。”陈剑说。在备战北马的两个多月里,两人以及数个志愿者,每周日在奥森南门集合相约跑步,从6点半到9点,风雨无阻。
令陈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次训练日,天降瓢泼大雨,但因为每个人时间有限能聚到一起很不容易,同伴们一致决定坚持跑完。
“从来没有过这种体验,是特别难忘的人生经历。”陈剑说。
在那次雨中跑步,陈剑9岁的女儿也骑着自行车跟着父亲,在雨中完成了15公里。“这次经历之后,不止小团队凝聚力更强,家庭成员也得到了历练。”
华夏基金经理魏镇江告诉记者,在跑北马时,能看到很多温暖的画面,“有些老大爷岁数很大了,还在充满毅力地一步步向前跑,还有跑者之间相互支持加油打气的场景,很令人感动。”
而跑团成员之间的情谊也屡被提及。
2016年北马是大成基金交易总监于雷的第二次全马,在这次比赛中,他所在的14人跑团中有12个人最终完赛。于雷告诉记者,14个人的跑团基本都是基金银行从业者,是自发形成的跑团,成员每周要完成25公里的任务,日常训练中相互监督鼓励。
“跑步的确是项孤独的运动,但通过参加跑团、比赛,能够认识不少新朋友,扩大社交圈。”魏镇江说。
(编辑:罗诺,邮箱:robin_1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