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据了解,该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集团牵头发起,邮储银行、招商局集团、中石化等多家央企共同参与出资,总规模为人民币3500亿元。至此,国资委所确定的“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国企结构调整基金”这两大国企改革基金已经全部设立。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改革举措频繁落地,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国企自身提质增效、国企之间优化重组、国企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取长补短,都将“开足马力”驶入改革快车道。因此,人们也有理由增强对国企进一步实现瘦身健体的信心。
集中资源转型升级
刚刚成立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促进国企转型升级的意图十分明显。据了解,该基金将推动国企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接;促进优势产业集团与科研院所的重组整合,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联合开发力度;搭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平台和国际产能合作平台;进行全球资源及优势产能的投资并购,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举例指出,当前中央企业所处行业既有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又有一些行业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很多低端产品销售不畅,又有不少中高端产品满足不了需求。肖亚庆强调,基金的设立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有利于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前瞻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集中,不断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有资本使用效益。
事实上,各大国企自身也一直在努力转型。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不久前首次以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先进制造、基础化工的业务板块形式亮相国际级展会,同时发布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交易、物流、资讯等全方位服务;再例如,中国中车集团日前与庞巴迪运输集团签署了一份战略协议,为双方在特定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与产能合作、分享全球轨道运输设备市场建立了框架。
“国企产业升级需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便扩大研发、升级结构。可以说,国企结构调整基金的设立是一场‘及时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评价道。
试点取得阶段成果
从中核建与中国一重在高温气冷堆主设备制造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到中航工业将房地产业务全部划转到保利集团;从中粮集团与中纺集团重组后大力精简总部机构,再到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施“强强联合”……如今,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可谓“开足马力”。
数据显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一年来,各地共制定出台国有企业改革文件394件,共启动改革试点147项,不仅在政策框架上对国企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而且不少试点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一些央企的重组方案也正在酝酿之中,按照国资委计划,年内央企数量有望减至100家以内。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大刀阔斧地对国企进行资产优化重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做强高效资产、盘活低效资产、淘汰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同时,重大重组之前也都会有相应的细致评估。
“当前形势下,相比于物质资产本身,盘活人力资源显得更为重要。”缪荣说,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势头。如果将人才置于毫无生机的无效资产之中,那么既无助于企业脱困,也不利于人才自身的发展。因此,推动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国企转型升级才显得格外重要。
公平效率可以兼顾
除了涉及国企内部及国企之间的改革外,国企与社会资本之间如何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亦十分关键。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不是由政府机构来发起,而是多家机构一起参与。这种投资主体或者资本市场的经营主体完全是市场化的。他表示,国企改革不是简单地通过某些机构调整或行政措施来实现,而是通过资本市场,特别是国有投资机构这种市场主体来推动。这有利于让以前存在的“主体模糊、主体行政化、主体缺位”等问题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
针对“引入民资会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指出,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国企改革就是“瓜分国资的盛宴”。而事实上,垄断经营、经营不善、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才会给国有经济带来更大损失。文宗瑜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不是限制国企所在领域对民资和外资开放,而是要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内部监管来实现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防范。
“必须看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是国企改革绕不开的问题。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它可以提升国企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另一方面,追求效率过程中也必须兼顾公平,防止‘内部人控制’及国有资产流失。”缪荣表示,推动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相关主体在引入民间资本时应尽可能细化各项标准和参股规则,并且做到决策公开透明、合作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对于接下来国企改革的进展,缪荣等多位学者都判断,由于国企经营范围涉及大多数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因此,国企改革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息息相关,未来中国国企改革无疑将继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