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自从2014年43号文,要求城投公司剥离政府投融资职能以来,百强城投公司资产扩张速度有所下降,从2014年增长25.6%,降低到2015年的8.5%。
遭遇到2014年国务院43号文“断奶”的城投公司,其扩张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10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独家获悉2015年全国城投公司总资产排名百强榜。
记者发现,自从2014年43号文,要求城投公司剥离政府投融资职能以来,百强城投公司资产扩张速度有所下降,从2014年增长25.6%,降低到2015年的8.5%。
从省域分布来看,江苏、安徽城投公司总体实力最强。入榜的江苏城投公司资产总量达到约1.12万亿,占比13.53%;安徽城投资产总量为9635亿元,占比11.67%。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随着经济增速下行,2015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城投公司又担负起政府投融资职能,这既有利于地方“稳增长”,也跟实业投资风险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更多将资金配置在包括城投在内的泛公共部门有关。
无疑,在金融市场偏好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双重作用下,城投公司仍然“活得好好的”。
江苏百强城投占比最多
长期以来,城投公司对地方政府“稳增长”起了明显作用,经审计署审计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地方存量债务中,城投公司举债额度占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比重达到40%——城投公司为地方债当之无愧的举债主体。但其身份模糊、回报率低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43号文。43号文明确提出,融资平台不得新增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后续举债,要么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要么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因此,尽管步入2015年地方政府对“稳增长”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城投公司的扩张速度有所减缓。
2016年10月12日,中国城投公司2015年百强(总资产)排名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建设投融资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中国现代集团现代研究院通过对全国城投公司的长期跟踪,推出了上述榜单。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现代集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政府投融资咨询和招商代理的公司之一,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研究、管理咨询、投融资顾问和招商代理服务。
根据榜单,2015年中国城投公司百强的总资产规模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8.5%;2014年资产总规模为7.5万亿,相较2013年6.0万亿增长了25.6%。
其中,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上海城投、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延续去年趋势,仍然高居前三位,这三家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55万亿元,占到本次统计的全国城投企业总资产的13.72%。
按资产规模来分类,共有18家城投资产在1000亿以上,包括四个直辖市、10个省会城市和4家地级市城投公司,资产总额接近3.74万亿;42家资产在500亿-1000亿元间,该区间数量最多,资产总额2.885万亿;还有40家资产在500亿以下,资产总额1.578万亿元。
城投公司百强的数量分布上,排名靠前的多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省有15家城投公司入榜,辽宁有8家,山东6家,浙江5家,河北3家。
10月12日,现代集团董事长丁伯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投公司资产规模跟地方基建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地方财力水平等密切相关。比如江苏等省,由于经济较为发达,资产规模较大的城投公司数量较多。
10月12日,发改委投资所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投公司资产规模跟地方财力、经济发达程度有关,因为城投公司平台建立,需要政府出资、注资。
诸如市政道路、高速公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经一级开发平整的土地等资产包,均有可能注入城投公司平台。丁伯康表示,在城投公司评级上,资产规模总量为一个加分项,能起到增信作用。
不过,有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在10月1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投公司有些资产属于公益、难以变卖的资产,这部分资产估价有一定的随意性,总资产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还要看资产质量。
扩张仍将继续
这几年来,政府对城投公司的限制增多,除了43号文要求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之外,那些单纯依靠财政补贴维持的城投平台,即资产质量不佳的,监管部门在发债融资上也有限制。
如2015年底,发改委在《关于简化企业债券审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城投公司需“切实实行市场化、实体化运营,建立与政府信用的严格隔离。对不具备自我偿债能力的空壳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债申请不予受理”。
丁伯康表示,43号文当初无论是信贷、发债等政策都收得很紧,这影响了城投公司资产扩张速度。
但他进一步表示,进入2015年后,由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规模有限,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策后又逐渐放开,城投公司资产规模又有所扩张。另外,43号文之后,不少地方在探索城投公司转型,注入更多经营性资产,增强城投造血能力,也有利于百强城投资产增长。
43号文之后,2015年地方政府允许新增债券规模为6000亿元,2016年这个规模提高到1.18万亿。这一规模分配到全国各省之后,不少地方政府表示资金缺口仍大。
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政府有资产、资本、资源,借由城投公司来举债融资,经金融机构风险审核,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系统而言,既合理,也属必然。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是“父子关系”,理论上能实现剥离,但现实却不大可能。
多家银行信贷人士在10月1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风险上升,银行资金更多流向了地方政府、国企、城投等部门。城投公司项目基本有地方政府背书,资质较好。
有银行机构人士直言,由于压缩过剩产业信贷资源,部分名义上贷给医院、学校的资金,实际上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部门。
地方政府曾经多头举债,造成中国地方债“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出台43号文试图规范,厘清政府投融资体制,但政策实施效果又折扣不断。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城投公司的政府投融资职能还将继续存在。丁伯康表示,报告预估2016年百强城投公司资产规模仍将扩张10%左右。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zhouxx@21jingji.com,邮箱:chenjie@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