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亿元,1000亿元,1650亿元,这是国庆节后第一周前三天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笼的资金。但即便如此,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仍呈连续下降趋势,说明市场资金面还是比较充裕的。笔者以为,尽管影响10月份甚至第四季度流动性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是央行的底线,一旦触碰到这个底线,央行则会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纠偏。
统计数据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有5650亿元逆回购及259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随着国庆节后资金需求压力的缓解,节前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的巨额资金将密集回笼,同时为了保持中长期流动性的充裕以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续作甚至加大MLF操作都是有可能的。此外,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对流动性的影响也要有应对之策。
那么,10月份乃至第四季度的流动性状况会如何呢?笔者以为,从央行最近的表态就可一探究竟。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最新表态出现在刚刚结束的第34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部长级会议上。他指出,中国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中国的经验表明,及时出台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对应对危机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他还对财政政策发表了看法:欧元区国家使用单一货币,但各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不同的财政政策。中国幅员辽阔,各省财政状况不尽相同,可以考虑借鉴欧元区的经验。
肯定了货币刺激政策的积极作用,表态要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其实已经实施了一些控制措施,如房贷因城施策等),强调财政政策可以差异化实施,周小川透露出来的这些信息是第四季度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基础。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无论是“降杠杆”还是债转股,都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予鼎力支持。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也就此表态: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基本趋向,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降杠杆”营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
在9月初央行副行长易纲举行的G20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他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三方面要素,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段话几乎都会在今年央行有关货币政策的报告或新闻发布中现身。
央行及央行相关领导的表态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基本指标就是流动性是否适度。从今年3月份的降准,到包括MLF在内的各种创新工具及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品种的搭配使用,无不体现了这一宗旨。
有业内人士担忧,现在既要防控房地产销售狂热及相关金融风险,又要稳定房地产建设和投资以支持经济增长,是收紧流动性还是继续保持流动性的适度,这令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骤然提升。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流动性的调控本身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既然楼市的信贷投放过多,那就收一收好了。
就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流动性支持。因此,央行不会在第四季度骤然收紧流动性,合理充裕仍是首要目标,实现方式则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提供长、中、短期流动性,保持适度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