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王潮歌:我是最自由的艺术家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导读

从第一个现象级作品《印象刘三姐》开始,王潮歌就成为了这个产业的弄潮儿。她打破了传统演出的常规表现手法,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实景演出也成为了旅游城市的必备项目。

十一过后,刚结束了《又见敦煌》的演出,回到北京办公室的导演王潮歌,又将驱车赶往300公里外的五台山,进行另一个作品《又见五台山》的维护。

冬天是五台山的旅游淡季,演出即将进入停演期。在结束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后,她要立刻带着20多人的团队,赶到现场对音响、舞台机械等做诊断,并将诊断书留给当地,利用停演的时间完善。同时,她还要给每个作品做一下导演的案头,看明年有哪些要改进的。

采访当天,北京的天气似乎一夜就转凉了。刚到工作室,她边说话边换上一件薄款羽绒服。换好暖和的衣服,她坐下来,把被羽绒服夹在后背的一头长卷发掏出来。

这头卷发是她的标志形象,与她的个性相同,不被束缚。她说,自己是中国最自由的艺术家,这种自由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第一个现象级作品《印象刘三姐》开始,王潮歌就成为了这个产业的弄潮儿。她打破了传统演出的常规表现手法,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实景演出也成为了旅游城市的必备项目。

故事的开始

当国内从未有人打破四方舞台、主持人串场的演出模式时,她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舞台剧导演樊跃是王潮歌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印象刘三姐》之前,二人就合作了一场用实景手法表现的晚会。张艺谋在看了以后非常喜欢,便建议她将这种手法融入到自己正在策划的歌剧《刘三姐》中。

这次邀约颠覆了《刘三姐》的计划,也给国内演出市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从演员选择、舞台系统到道具全都是以前从未有的。

她回忆,在《印象刘三姐》创作排练时,一个农民开着破旧的渔船误闯进拍摄地点,伴着嘟嘟嘟的马达声,这船前面有特大的探照灯似的照明,顺着水,就这么来到了她的视线里。

团队其他人的第一反应是劝其离开,但王潮歌却十分兴奋。“太好了!跟他商量商量,能不能每天晚上给我们开一遍,我们给钱。”

如今,这个渔船和这个农夫已经成为了演出中一个固定场景,一群人从船上抬着筐离开。

距离2004年推出《印象刘三姐》已过去12年,但在采访中,她还记得当时的过程。她说,每一天、每一个创意怎么来的,都非常清楚。

如何产生了实景演出的形式,其实并非先有这个目的才去尝试。“用直感工作,而不是逻辑分析。”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逻辑。

这一次,她知道自己要的是农民、小竹排、老牛,一切都是最简单的方式,包括骑着自行车、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也成为了演员。

更大的改变是舞台系统,整个导演的工作系统,全部破坏掉。

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的不理解。由于看不懂这种模式,投入资金做出的道具不好用,投资方没有信心,最终选择了离开。

那天晚上,王潮歌与樊跃在屋里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想要吗?想要。没钱啊,樊跃说,我们自己有啊。”就这样,王潮歌自己投资使得排练继续。包括演出中标志性的月亮,也是她自掏费用在北京制作好,运到阳朔。

“你去(当地)一趟也不容易,花了三五千块,攒了一年才能去,但你到了那里,当地的文化接触不到,只是拍了照买了东西,这就算旅游了。不仅看看山水,也了解它的文化,旅行质量才是更好的。”她说。

这种理念下,王潮歌靠着直感,将本土文化用最朴素的东西呈现,第一次将山水、当地的人民,变成最应该颂扬的东西。在她心里,旅游演出不低于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她都要求自己把作品表现到淋漓尽致。

反复改戏

“我现在觉得单一的一件事是特幸福的。”谈到创作的过程,她说自己羡慕那些流水线工人,哪怕是重复的,但简单。但“创作的过程,它特不简单。”

一个作品的完成,从文学选择到舞台表现,创作到二度创作,王潮歌在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扮演编剧、导演、制片人三个角色。从故事选择到舞台配置到性价比,都是她要考虑的因素。随著作品的增加,要考虑的也在持续叠加。

这种多线程的工作状态,她从事艺术工作开始延续至今。早在2004年《印象刘三姐》爆红之前,王潮歌在圈内就已有一定的名气。1995年,她导演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舞台剧《华夏民族魂》,后又导演了服饰文化晚会《为你而生》等。

几乎每天,她都处在反复否定自己的过程中。

“每天我都会怀疑,这东西好吗?对吗?一会又说太棒了你!你简直是天才!过会儿马上又说简直是狗屎,没才华。”

在她的新作《又见敦煌》公演几天后,她忽然决定改戏。如原来《药师经变图》的故事被拿掉,而是在结尾升华到千年一瞬间的主题。用双脚离地的视角,站在人间外,回看历史。在舞台表现上,用了大型升降系统,表现唐朝已埋在沙下、宋朝已埋在沙下……

为了表现这种情感,她自己写了一段词,并配了声音。

“我不会离开,我是你的大地,我是你的苍天,我是你的麦田;我不会离开,我永远都在,我是你子子孙孙永不停歇、永不停止的繁衍。”说到这个情节,她将这段话一字不差的、随口说了出来。

新增的另一个故事,是在书中读到的、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

三个壁画中的女人,为了第二天被画师画到壁画上,梳妆打扮穿衣戴钗。但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她们,她们的脸是黑的。

她们问“怎么可能是黑的,我那天打扮了,我画了眉、画了粉、用了丹红,我那么漂亮,怎么可能是黑的。”“真是黑的,我看不见你,你被氧化了,时间太久,我看不见。”女人央求,“能不能帮帮我,把我的脸洗干净好吗?让我重新美丽起来。”反复祈求后,讲解员答应,将穷尽一生的努力,把这些铅洗掉。

说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她脱口而出,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如数家珍。

极度自信

决定改戏已经到了9月底,此时是《又见敦煌》演出最密集的时候,最多一天可以排到6场。改戏的要求从演员到投资方都极力反对,但王潮歌没有听进去,她就是要改。

“演员已经疲惫到一定程度,干不下去;投资人说别动啊,再动坏了。”

不顾团队的反对,她下了最后通牒,让团队撤离敦煌,留自己一个人改。最终,感人的情况出现,团队没有一人离开,陪她完成了自己的想法。

时间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还依然坚持,源自于王潮歌对自己的了解。她非常自信,在每次做决定之前,她就已经在心里想清楚,并且知道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她得意了一下,“(我是)老导演,我对舞台上发生的所有,都是非常内行的。我不是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怎么做跟你商量。我是口令式的,你不用管,就这么执行就是对的。”

实际上,在她的团队中,几乎是口令,在她看来不必和大家重新商量,重新创作再开始。

“你不需要理解,我一个人知道就行了。”

更多的自信,来自于王潮歌对案头的信任。改戏那段时间,每天的演出全部结束就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白天演员还要化妆休息,她的工作只能在深夜进行,天亮前结束。

但也不是每一个想法在实现之前,都有十足把握。除了故事本身,还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在舞台上呈现。为了保证效果,她自己会私下偷偷做实验。

比如三个女人的故事,她留了十个人,在舞台上留一个区间,让他们站在相应位置,团队里其他导演拿着词。她自己则在旁边观察,该谁说话,节奏怎样,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不断的做小实验。

但她从没想过万一哪个故事没有实现怎么办。

“不太可能,我多有能力啊。”虽然总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每次的作品她都给自己打120分。

与政府合作

位于798艺术区的工作室,挂满了王潮歌的演出照和团队走过的地方。三楼的圆桌背面墙上,挂了一块手工推光器推出来的匾,这是在《又见平遥》之后,平遥县县长和县委书记抬匾,从山西抬过来的。这个仪式是平遥城里最大的仪式,并且授予了她“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王潮歌的作品中,大部分也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项目。虽常与政府合作,但她表示从未感到压力,她说自己是中国最自由的艺术家。由于此前打下的江山和业绩,自己从来不用过多考虑艺术以外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方,都会给自己很大的空间。

“我从来没找过别人,都是别人找过来,一般他们都是组好了团队(土地、投资等)。”对于政府的建议,她也采用一个态度。“这事我会干,你不会干,那你就别教我怎么干,按我的方法来。”

《又见敦煌》的投资方,甘肃四库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儿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最早政府立项之后,就希望请王潮歌导演来。但接触初期,她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犹豫。

犹豫主要来自于敦煌市的旅游人口和市场,敦煌为甘肃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王潮歌认为这个旅游人口不能撑起自己的作品,于是一开始对邀约表现出迟疑。

此后,敦煌市市委书记詹顺舟三顾茅庐,才促成了这次交易。

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此次演出对敦煌有几大意义:标志着市场主体的归位。之前更多是政府做市场,今后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真正由企业担当市场主体,去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培育市场;标志着发展方式的转型。之前更多的项目注重的是资源开发利用,现在开始转向更加注重内容建设,真正是一种内涵式的巧增长;也标志着供给结构的优化。此前文化和旅游消费主要是资源性产品和基础性服务的供给,现在游客可以有更多消费选择、更好旅游体验、更深文化感知。《又见敦煌》有望成为继莫高窟、月牙泉之后第三大旅游品牌和消费热点。

商业探索

虽说自己从不考虑商业,但票房一直是她最在意的事情之一。与话剧、舞台剧不同,实景演出讲究的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将自己宝贵的两个小时给了自己,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能懈怠人家的时间。自己应该让他们获得点什么?

这是她经常改戏的原因。“说我瞎改戏,我没有。我为什么改,我是不是有病啊?是真觉得,有一丝的力气我都会做。因为我心里装的是你那两小时,是你生命中珍贵的两小时。任何事情,用时间一衡量,就认真了。”

作品不会撒谎,有了真诚度,票房是个自然而然的事。但票房只是收入的一部分,虽然王潮歌不考虑,投资方却必须衡量,随着实景演出的增多,商业上不能只依赖于票房。

王儿将告诉记者,《又见敦煌》是自己投资的第一个实景演出,在接到通知时,自己曾有些迟疑,但在看到王潮歌的《又见平遥》后,就立刻做了决定。整个投资大约6亿,是四库文化针对敦煌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为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王儿将以《又见敦煌》为起点,在剧场周围的空地上规划了文化小镇和夜市广场、还包括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其他项目。

在整个敦煌投资计划中,《又见敦煌》的意义更多来自于影响力。有了知名度,之后的商业计划就进入了正轨。他透露,文化小镇将马上投入建设,其他的项目也会在明年陆续开工。

而对于王儿将来说,《又见敦煌》开启了他投资实景演出的道路,目前已经有新项目进入前期筹备阶段。他透露,之后的投资都会直接采用敦煌的模式。

实景演出市场,吸引投资人的是每天的现金收入。如《又见敦煌》的剧场能坐满700人,票价298元,按照每天平均三场来算,每天就有60万左右的收入。

但票房的关键是内容,其他投资方或许并没有这么幸运。

如王潮歌这样的导演,是政府和投资方最想要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王潮歌觉得自己有两个姿态。

“我站在对面看着你,我在观察你,而不是站在你旁边,顺着你;我站在半空中,观察这个世界,俯瞰世界。这是我干得很漂亮的地方,我没站在人堆里。”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