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规模拐点、利差缩窄、期限延长并行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年初银行资管人对于2016年的忧虑还历历在目,这一年已近尾声。讨论了一年多的“资产荒”,未始料“资金荒”在四季度探头探脑。处于变革中的银行理财,在今年有哪些看点,明年又有哪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1世纪经济报道将陆续梳理呈现。

无论是10月传出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测算,还是一整年都在讨论的银行资金通过委外加杠杆进入债市。理财规模一直是市场关注银行理财的首要要素。

2016年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拐点,几成定局。而从收益率来看,投资端收益下行远快于产品端收益下行。从产品期限来看,整体有所拉长,也反映出市场对再投资的畏难情绪。

规模增速拐点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上半年末,银行理财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约14.49%,增速可以确定远远低于去年全年56.46%的增幅。

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理财规模增速最快的平安银行也未超过30%,而其2015年的增速为130%。大部分银行理财余额增速在10%以下,负增长的也有四家,分别是工行、农行、浦发和兴业银行,对应理财余额较年初降幅分别为1.1%、1.5%、6.4%和7.8%。

12月8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认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将在2016年迎来拐点,预计2017年的增速还将进一步下降。天风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则预测,2017年理财规模或大幅降至10%左右。

理财规模增速下降,内外部原因皆有之。

在潘东看来,投资超额收益来自三种可能,其一是管制套利,即利用不同监管体制无风险套利;二是风险收益,来自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三是来自资产配置能力。在经过大量创新之后,过去银行通过套利获取无风险收益的机会被大大压缩,加之监管风向向防风险转变,银行理财做大规模的压力不断增加。

投资负债利差进一步缩窄

尽管从去年开始,整个资管界都在谈论资管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但现实是,今年,产品端收益下降远不及投资端收益下行幅度。这也是为什么银行理财规模难以继续高速扩张的另一重要原因。

投资和产品端收益下降矛盾有多大?

根据中债登截至上半年末的统计,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从年初的平均4.2%左右下降至平均3.7%左右,整体下降了约50bp。仔细对比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面向一般个人的开放式非净值型产品,上半年加权年化收益甚至与2015年全年加权平均持平。收益下降最快的,是封闭式非净值产品,2016年上半年加权平均收益比2015年加权平均减少了72个bp。

下半年以来产品预期收益率下行又明显减缓。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以非保本3个月以下期限产品为例,各类型银行从年初到10月末下降都才在60bp上下,而6-10月各类银行下降幅度在15-20bp。

但对于投资端而言,从年初到现在,债券投资收益已普遍下降100bp以上。有城商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其今年新投资资产收益下行在120-130bp,而发行产品平均收益下降才30-40bp。今年新投资债券收益和负债(产品收益)明显倒挂。

除了债券和货币市场,非标债权方面,政府类融资项目由平台类贷款被PPP和政府采购替代,收益率下降100-300个bp再正常不过。

如果说2015年银行资管能够有100bp利差属于“非常不错”,今年则属于“不敢奢望”。利差缩窄也将在客观上推进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

产品期限延长

另一和收益相关的理财要素,是期限。

2016年理财产品的期限变长,在潘东看来,其背后反映出的是银行对投资市场缺乏信心,希望提前锁定资金及其成本,以减少资金和资产期限错配的压力。

根据中债登统计,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加权平均期限为127天,比2015年末的113天延长14天。与此同时,3个月以内产品占比降低,较2015年末下降近5个百分点;而3个月以上产品占比均提升,其中6-12个月期限产品占比提高约4个百分点。

另外,根据对2016年前三季度发行产品的统计,新发理财产品的期限向6个月期集中。

可以佐证的是,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不同期限理财的收益出现倒挂,即期限长的产品收益反而要低于期限短的,这种现象在上半年更为明显。

比如非保本理财产品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1年期以上产品,以及6-12个月期产品收益率一度低于更短期限产品的收益,甚至低于3个月以内期限产品。调低远端收益率,说明在当时时间点,市场对未来投资收益进一步下降的悲观预期加重。

(编辑:闫沁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