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极融CEO许一震:构建开放式消费金融生态圈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刘琪 2016-12-1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消费金融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期”,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在2015年达到250亿元,预估2016年底将至680亿元,前景不容小觑。

极融CEO许一震在昨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消费金融发展大会上宣布“极融分期”正式上线。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互联网消费金融场景化,构建开放式消费金融生态圈,助力内需潜力释放,不仅顺应了国家对消费金融的政策性引导,更是普惠金融时代下,消费分期付款诉求的崛起。基于内需增长的迫切需求,及80、90后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群体,传统的消费观正逐渐改变为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在宏观背景下,消费金融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消费金融场景化也会成为普惠金融的新重点。

海量商户欲试水消费金融

蓝海面前诸多门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和消费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由最初去各大实体店购物到网上购物,再到如今打开手机App便可实现交易,消费的商业模式与渠道正在被重塑。”许一震说道,欲尝试消费分期的商户数量非常庞大,但限于诸多门槛,面对消费金融蓝海,这些商户只能望而却步。因移动端可以随时随地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回应,其是否贴近消费者,功能设置能否在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时完成交易转换,则成为这类商户成功的关键。

商户在试水消费金融时面临诸多痛点和难点,许一震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一是商户本身无风控经验,无法判别优质客户,存在一定的风险成本不可控;二是,市面上现有的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较高,对接后,很可能导致客户体验不增反降;三是现有分期产品无法针对商户有效定制,覆盖客群或授信额度有限。

基于商户痛点、难点

极融推出分期服务

基于海量商户在开展消费金融时遇到的痛点和难点,极融近期推出了分期服务,从商户的业务场景出发,以大数据精准营销、大数据风控为核心,帮助商户提高客户留存率与转化率, 7天便可实现为商户打造一个银行级消费金融服务平台,有望在1个月内实现盈利。随着商户规模的扩增,极融分期也会不断优化产品,助力商户业务跨越式增长。

在此过程中,商户依靠极融的风控能力,将经严格审核通过的分期需求提交至银行,由银行完成放款,通过极融分期,商户和银行均可以最低成本完成对接,商户获得低成本资金,银行获得优质资产导入,双方构建一个共赢的消费金融生态圈。

但并非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都能帮助商户开展消费分期业务。极融团队调查发现,有商户对接某些互联网电商巨头的消费分期服务,短期或许拉动了业务增长,但随着这些电商巨头的无边界扩张,商户和巨头之间往往会产生直接业务竞争,商户普遍担忧客户会因此流失。

而另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看中商户的客户流量,缺乏帮助商户根据场景定制专属消费分期业务的能力,输出的产品和风控策略亦无法满足商户覆盖全部目标客群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对客户流量的吸引与转化力。

构建开放式消费金融生态圈

助力内需潜力释放

“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像极融分期这样的公司源源不断注入活力,”许一震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适应消费升级趋势,金融公司需要不断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内需潜力释放,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这符合国家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期许。极融分期把助力内需潜力释放作为己任,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打造开放式消费金融生态圈,更好助力消费升级,助力内需潜力释放。

消费金融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消费者、商户、消费金融平台、资金提供方,及支付和大数据征信等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许一震表示,整个生态圈的核心是商户,只有商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才能提升客户消费体验,实现消费升级。消费金融平台在整个环节中起到了助推作用,通过服务消费者来助力商户发展。

他举例说,极融分期近期与爱回收达成合作,通过极融分期帮助爱回收加速实现“新手机租赁—回收—再利用”的创新业务模式,在满足部分消费者频繁换手机的需求同时,更重要是提升了手机消费的环保模式。而这个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消费金融实现内需潜力释放的过程。

“极融分期的目标商户就是类似在垂直细分领域有特色、有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许一震坦言,消费金融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它需要多方联手共同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圈,首要的应该是对中小商户开放,提供他们优质的消费金融平台服务,催生出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从而在电商巨头强势把控流量和支付的大势下,获得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消费金融开放的生态圈,也意味着对广大消费者开放,服务更多人群,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让消费金融成为普惠金融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