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瀚华金控张国祥:中国需要好的普惠金融样本 打通债权、股权、资产交易平台 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生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晓 2017-01-02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1世纪亚洲金融家系列访谈

小企业没有专业的财务人才,更多靠老板个人来解决,让他们负责经营、营销、研发的同时还要去了解不同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成本和门槛,这也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得不到有效金融服务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希望把瀚华整合成一个专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平台。不管企业有什么需求和问题,都可以一站式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2016年12月1日,瀚华金控(03903.HK)公告称,作为主发起人与江北嘴集团、汇富金融、重庆惠微(瀚华金控全资子公司)等签订合同,拟在重庆设立合资证券公司。

该合资证券公司尚待中国证监会、商务部以及其他监管机构批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瀚华金控正在朝着其全牌照金控集团的目标前进。

2016年8月26日,重庆富民银行开业。这是中西部首家民营银行,同时也是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后第一家获批的银行。瀚华金控是重庆富民银行的主发起人,持有30%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瀚华金控从未停止对于金融全牌照的追求。在2015年报致辞中,瀚华金控董事长张国祥提出,全面进军主流普惠金融,申报完成新的金融牌照,把握主流普惠金融商业机遇,构建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集团。

在此之前,作为内地首家以担保和小贷为主业在港上市公司,瀚华金控已经构建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贷、担保、保理、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和资本管理等多元综合金融的服务体系。

“我们现在做的还未达到理想状态。”近日,张国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坦承,“我更希望你三年之后来采访。”

张国祥表示,金融的核心是信用,瀚华金控此前拿到的都不是主流普惠金融牌照,其信用价值仍处于积累阶段,要达到理想状态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毛竹在前四年每年增长不过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便会每天快速成长,6周左右便可以生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这是因为,毛竹前四年都在地下不断扎根。

在张国祥看来,瀚华金控前12年的发展就像竹子一样默默在地下扎根。在12年的时间里,瀚华的业务理念、风控能力经过了检验。以参与发起设立富民银行为起点,瀚华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张国祥勾勒出瀚华金控发展的理想愿景:通过搭建起股权、债权以及资产交易三大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包容性、综合性和互惠性的服务,把瀚华金控打造成为世界普惠金融领域的中国样本。

在他看来,当前正是瀚华金控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接下来的三年对于瀚华完成三大平台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这是张国祥首次就瀚华金控的战略和业务发展接受媒体专访。“三年以后,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瀚华,我们很有信心。”张国祥说。届时他将和众人一同来检验这一目标的实现成果。

富民银行五年不分红

《21世纪》:重庆富民银行在瀚华金控的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作为目前民营银行股东中为数不多从事金融业的企业,瀚华和富民的目标客户群体又非常相似,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

张国祥:民营银行的开放,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里程碑。获得民营银行牌照,对瀚华整个普惠金融体系来说,更是绝对的里程碑。

首先,瀚华提升了信用等级。重庆富民银行是第一家常规化审批通过的银行;也是中西部第一家民营银行;瀚华则是第一家获得银行牌照的类金融企业。这三个“第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用证明。能够通过严格的审查,证明瀚华的信用能力、规范经营、风控技术和此前12年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效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因此给瀚华一个更好的平台服务客户。

其次,瀚华积累的中小微企业服务经验是可以共享的,风控技术是可以共享的,公司治理和运营的经验是可以共享的。

即便是同样的借贷业务,银行可以吸存揽储,其杠杆能力和信用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牌照。我们原本的业务规模可能是几百亿的水平,但是如果是一家银行,有可能能够做到上千亿。所以重庆富民银行的成立,对于瀚华的信用能力释放是综合性的而非单一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在瀚华与重庆富民银行的业务合作和资金往来中,我们会严格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和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瀚华金控的监管要求。重庆富民银行也有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来保证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严格分离。

《21世纪》:现在重庆富民银行已经正式开业,你对其有什么期望和构想?

张国祥:我们首先要思考,国家开放民营银行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首先是要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当前的金融体系缺少民营、普惠这一板块。大银行做大公司业务,小银行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家期待民营资本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民营资本更接地气、更市场化,和中小企业更有渊源,国家希望通过民营体制灵活、高效的决策,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弱势群体。如果不理解这个大背景,民营银行的规划和运营就会出现偏差。

具体到富民银行,“扶微助创、富民兴渝”是富民银行的使命。要怎么做好?第一坚持服务的对象为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弱势群体。二是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下功夫。

第一个“特”是“特制”,主要是指机制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是“1”,资本、人才、产品、文化都是“0”。民营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比,网点、客户群、资本、信用程度都比不过,这是事实。我们的优势应该是独特、创新的机制安排,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资本和人才,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第二个“特”是“特色”,我们专注和聚焦中小企业,形成产品特色、模式特色。中小企业虽然是金融弱势群体,存在抵押品不足、经营风险大等一些问题,但是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哪怕我们能够在其中筛选出10%到30%的优质企业,总量也很惊人。我相信我们有能力挖掘这个富矿。

第三个“特”是“特长”。传统银行成立近30年了,在跑道上跑了30圈了,还怎么追?我们上来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

传统银行网点多,但也成本高、投入大、条条框框多,都会对其转型形成阻碍。我们是白纸一张,一上来就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来支持业务发展,不搞传统的网点模式。借助创新业务模式和技术的后发优势,我认为民营银行通过一段时间发展,是有可能在一些指标上超越传统银行机构的。

《21世纪》:第一批民营银行试点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外界对于首批民营银行目前多数尚未盈利、人员变动等情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你如何看待?

张国祥:金融机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一年到三年的时间都太短。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认为看一家银行,至少需要三到五年,一般要十年,这是由其业态的复杂性决定的。这么大一个机构,体系、业务模式和文化风格的形成,股东之间、团队之间、架构上和业务上的磨合,IT系统的建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才一年时间,外界就能够对民营银行做出客观评判,我想是不现实的。

短期内的人员流动和亏损都是正常的,动态来看,这也是它自身优化成长的过程。

《21世纪》:据我们了解,富民银行的股东有承诺,开业五年之内不分红,这在目前开业的所有民营银行中可能是最长的。但民营资本投资银行对于利润回报是有期望的,这之间该如何平衡?

张国祥:从监管角度讲,民营银行短期不分红是对的。为什么监管对民营银行的股东要求很高?因为做金融需要有实力。有实力的股东又要求在初创期就分红,这不太合理。

我们的股东一开始也有一些意见,他们倒不是计较投资回报,他们觉得分红是正常的股东权利,如果写到公司章程里相当于股东权利被剥夺,感觉不平等。但是经过沟通,股东最后也都理解和接受了这一点。

从经营团队的角度看,团队也不希望分红。因为银行前期投入巨大,如果有一点盈利就分红,报表也不好看。所以综合来看,我个人是比较坚持银行短期不分红的。

相对来说,把股东的期望值适度降低,让股东更淡定一些,让团队也能更舒展一些。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思考银行的长远发展,更能释放智慧,应对外界挑战和压力。所以对于团队与股东、投资者的沟通是必修课,需要把战略理念、发展趋势讲清楚,引导股东做出更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的判断和决策。

全牌照目标不变

《21世纪》:瀚华一直提出要打造一个全牌照金融集团,民营银行可以看做是其中的一部分。瀚华为什么如此重视“全牌照”?

张国祥:越是小企业,越需要综合服务。这是瀚华在多年发展中总结出的经验。

服务大企业的金融机构已经很多了,有很多专业人才帮他们进行财务筹划,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而小企业都没有,没有专业的财务人才,更多靠老板个人来解决,让他们负责经营、营销、研发的同时还要去了解不同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成本和门槛,这也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得不到有效金融服务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希望把瀚华整合成一个专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平台。

我们想把普惠综合金融服务打通,既需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这样的主流金融牌照,也需要资产交易中心、担保、小贷、保理乃至互联网金融的类金融牌照。民营银行牌照是瀚华全牌照战略的重要一步,未来我还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21世纪》: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出手“买买买”,市场上牌照的价格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金融牌照仍属于强监管的领域。瀚华实现“全牌照”的路径是什么?倾向于自主申设还是并购?

张国祥:从策略选择来讲,我比较愿意申请新牌照、建立新公司。收购是次优选择。

自己申设的机构,一开始文化、战略定位、机制就是统一的,我们设立新机构,就是专注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但收购的机构,既有的团队文化已经形成,有的团队可能习惯于做大客户,想要改造的难度很大。

即便是必须通过收购来获得牌照开展某个领域业务,最重要的是标的自身要符合瀚华的战略定位。一家金融机构规模是大是小,差距是非常大的,服务方式不一样、流程不一样、风险识别技术不一样,在金融行业是属于跨界了。

当然,现在申请新设金融机构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我认为中国金融还是坚持开放原则的。一些领域的金融供给饱和了,监管部门可能就不会继续放开。但在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大的需求未被满足,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普惠金融被列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还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说明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那么,这一领域的开放就会加大。

瀚华符合这一定位,也具备相应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在申报时做出自己差异化的业务模式,我们对继续申请和获得新牌照是有信心的。

经济下行期,亦是企业提档升级期

《21世纪》: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风险较多暴露,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收缩相应的业务,瀚华在2015年也坚决退出一批产能过剩行业和效率低下行业,如何在控制风险和业务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张国祥:经济新常态是好事,让资源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面重新配置,企业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档升级。未来的小微企业将和过去的小微企业有很大区别,从规模上都是小微,但质量是不一样的。过去30年,大家其实是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粗制滥造、散乱无序的小微被淘汰一点都不奇怪。未来的小微企业是注重质量的,就像日本的一些家族百年老店,修钢笔的、做点心的……他们也是小微企业,但是在一个领域做到了极致,我相信我们社会也需要很多这样的小微企业。

未来的小微会是生态小微、链条小微。小微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模式切换,要了解互联网技术,要进入一个生态圈。就像一棵植物,在森林里是能够活下来的,在沙漠活不下来;一头羊离开了羊群,肯定就会被狮子吃掉。小微企业需要跟着大企业走,你看虽然现在企业经营困难,但是海尔的供应商、经销商并没有死掉,格力的也没有。这也是我们以生态金融帮助小微企业的一个初衷——帮助他们进入到大企业的产业链中。

打通债权、股权、资产交易三大平台

《21世纪》:你曾经说,瀚华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你心中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张国祥:理想状态就是将瀚华打造成普惠金融的中国样本。

我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普惠金融市场,贫困人口多、区域差异大、文化差异大、金融弱势群体多。在这样的一个大市场,应该产生一个好的普惠金融模式和一些优秀的企业,不但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而且可以对外输出技术、理念、文化和模式。

金融弱势群体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缺钱,他们的文化、社会阶层、知识结构、社会保障都需要改善,这不是通过借钱就能改变的。所以我认为普惠金融理念和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是单纯的小额借贷,2.0是通过产业金融提供就业机会,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我们想探索的瀚华模式会是3.0模式,目标是生态金融,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商业生态。

《21世纪》: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状态?

张国祥:我们提出的战略是“伙伴金融、科技金融、平台金融、生态金融”。伙伴金融是理念,无论个人还是小企业,都平等对待;生态金融是目标,通过资源配置,提升大家在生态中生存的质量、生存的能力和生存环境;实现路径就是科技金融和平台金融,一方面要将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于金融服务中;另一方面我想搭建三大平台:债权平台、股权平台和资产交易平台。债权平台是指担保、小额贷款、银行、保理、租赁这些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的板块,股权平台是指基金、投资业务,交易平台是指资产交易中心。

目前债权平台的牌照和业态很齐全了;股权平台上我们已经有了投资业务,还合作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债权基金、担保基金等;交易平台我们已经入股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沈阳票据资产交易中心已获批准筹建。我现在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股权平台的搭建上,这块目前还属于我们的短板,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补上。

金融首先是融通。普通基金到期为了退出,要求企业必须上市。而瀚华投向企业的钱只要求企业先活下去就好。在三大平台上债权基金和股权基金可以置换。

中小企业能上市最好,不上市能持续经营瀚华就会投资,在持续经营期间提升其能力。

比如现在正处经济下行期,一些优质企业经营困难,但因为他们短期内偿债能力有限,所以借不到钱。那中小企业基金可以给他们投资,支持他们活下来。过了三五年,企业业绩变好了,基金也可以退出了。除了一般股权基金青睐的上市这一退出渠道之外,我们可以用债权方式把股权置换出来。既可以“债转股”,也可以“股转债”,我们的收益在覆盖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在股权投资收益和借款利息中自由切换,以时间换空间。这就是我们“三大平台”的核心优势。

当前我们还面临着人才和IT系统的挑战,我每天思考的就是这两个问题而不是牌照、资本这些,这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所以我认为三大平台转型升级必须三年的时间。

我希望能够把握住中国普惠金融最佳的一个机遇期,在国家政策支持大、市场需求庞大、大型金融机构们还没有来得及转身的时候,完成瀚华的转型升级。

从商业上说,这个模式的门槛也是很高的。我们用12年时间积累了5万多家客户、申请了这么多牌照、投入了100多亿资本、积累了良好信用,这不是其他企业可以简单复制的。所以我相信在我们三大平台搭建完成、融通模式成型之后,公司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编辑:闫沁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