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数月的投资思维转换即将告一段落,围绕国企改革的低估值传统价值股已全面回归。与此同时,高估值的中小创及次新股“去估值”、“去泡沫”冲击也渐入尾声。
中小创及次新股估值重心下移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持续上升,至本周一已达高峰。周一,创业板指数、中小板综指分别急挫4.3%、3.6%,但上证50指数则大涨1.2%,上证指数收出一根长下影的平盘K线,出现如此巨大的指数差异,并非所谓大资金护盘,而是投资者理念转换的真实表现,只是这种转换已趋于完成。
中小创及次新股持续调整的核心因素就是估值太高,诱发高估值体系崩溃,表面是新股发行加速,实质是低估值洼地的传统产业遇上历史性改革大拐点。至上周末,中小创的PE(TTM)依然维持在50-65倍,PB(LF)为3.8-4.8倍。相比之下,沪深300的PE(TTM)仅13倍,PB(LF)也只有1.4倍。此前,低估值的沪深300或上证50成份股缺乏股价上涨催化剂,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国企改革风起云涌,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法人股、20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制度红利。不仅改革主题,企业盈利拐点也隐约形成,宏观领先指标PPI已结束54个月负增长,近4个月连续正增长并且加速上升。显然,传统蓝筹股或周期股,正在形成盈利拐点与改革大主题的强烈共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创面临成长瓶颈,新技术概念要实现商业化或产业化,还需要跨越一个“坎”,像乐视网、科大讯飞等,等待盈利高成长来化解高估值。此前,大家可以依靠信念来等待,但随着更低估值的群体已形成历史性机遇的时候,这种信念便开始动摇,有限的流通性也不支撑机构投资者短期内完成筹码切换,随着趋势的改变,此前一直采取“鸵鸟策略”的中小投资者,也开始跟风杀跌,这正是近期中小创及次新股加速调整的本质原因。观察部分代表性品种,像中科创达、上海银行等,中小创或次新股的部分真成长股,其市净率或市销率已步入常态区域,大调整已趋于末端。
换言之,当中小创或次新股一旦止跌回稳,国企改革主题品种就会率先转强。国有资本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将会持续突出上市公司的平台地位。观察近期持续强势的一批央企指标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行情的未来。像PPP的中国建筑、混改的中国联通,股价都是突破去年高点以来调整幅度50%位置之后转入调整,近期在此区域反复获得支撑之后,从技术分析角度看,股价有机会创去年以来新高,也得到估值的支持。跟随转强的,则是中国石化、中国人寿等,目前正不断向上述50%位置迈进。紧跟领先股的公司为数众多,像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国神华、紫金矿业、新华保险、中国铁建、中储股份、中化国际、江西铜业和中国中冶等。
足够丰富的群体,加上多样的改革主题,并且按照强弱次序有序推进,将有效支撑大盘逐步回暖。领先股直接体现在上证50、沪深300或上证指数上,而中小创指数则会沦为跟随型指数。整体上看,主流指数调整已基本结束,但指数趋势性机会还是不大,交易策略的重点应是自下而上精选品种,大方向以低估值国企改革大主题为主,同时要注重交易时点的选择。(执业证书:S14506110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