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募基金的第一代基金经理,王国卫在业界的资历少有人可比。作为在机构投资一线作战十九年的业界大腕,王国卫对投资的理解之深,同样鲜有人可比肩。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尽管A股市场大幅震荡,但王国卫率领的鑫富越资产依然斩获稳定业绩。这背后是其“精选个股、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理念的完美落实,也显示了他对中国A股市场本质理解的深厚功力。
而随着公募基金牌照的逐步放开,不少业绩出色、经验丰富的私募大佬纷纷重整旗鼓,准备回归公募江湖。这其中,也包括上海鑫富越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王国卫。
“A股市场中,成长股的投资始终是其主流思维”,王国卫的话匣子,从其对投资的理解开始展开。
成长股的投资逻辑
提到王国卫,基金业内应该没人不知道。作为国内基金业的第一批开拓者,王国卫不仅参与了华安基金的整个筹备工作,还率领着华安基金的投资团队成为第一代基金公司中业绩最出色的团队之一。从1998年加入华安基金,到2011年义无反顾的“奔私”,再到2016年筹备公募,王国卫十九年的投资生涯,充分反映了中国基金行业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因此,由他来分析中国股市过去十九年的发展轨迹,再合适不过。
“回头来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A股市场最有效率的方法还是成长股投资。第一代封闭式基金时,华安集中投资烟台万华、盐湖钾肥。之后基金关注贵州茅台、伊利股份,再后来专注万科、招行,再到前几年的华谊兄弟、东方财富。这些个股都是那个时期最具成长性的行业中的明星企业。行业在切换,但市场主题都是推崇业绩成长、推崇成长股。”王国卫说。
成长股长盛不衰的背后有多重环境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每每捧出行业明星,也创造了一代代成长股的投资范例;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估值向来就不低,价值股兴起需要的低估值环境,在历史上只是间歇性存在。这也令价值股投资经常被边缘化。
“特别是,早期的证券市场,股票经常是被高估的,完全按正常的估值去谈投资,很难被普遍接受。相反,成长股的接受度就会高一些,因为这类个股具有业绩成长性,容易给出较高的估值和市场定价,也容易受到行业追捧。”王国卫回忆道。
王国卫说,回顾过去不同的市场阶段,都有基金公司通过投资成长股获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这给投资者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只要投资成长股就能够致富。但必须明白,投资方法是有前提的,真正长期有效的是逻辑,不是某一类板块。
正因如此,如今的他对于成长股和价值股都给予同等的重视。
“现在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成长股与价值股的投资理念也不像以前差异那么大。”王国卫指出。一方面,现在的高成长行业不像以前那么多,而且行业的成长周期也明显缩短。“以前一个产品可以吃五年,现在可能只吃一年,就马上有人来替代,所以挑选成长股的难度也在加大。”另一方面,现在A股市场的体量也比较大,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沪港通、深港通的陆续开通,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此外,在他看来,随着市场持续扩容,很多大盘股的估值也在下降,这为价值投资创造了基本条件。
“这么多年下来,中国的利率水平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分红稳定、现金流充足的公司就可能成为并购对象。有的并购是为了获得企业主导权,有的则是为了参与董事会,获得现金分红。这就是2016年高分红股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王国卫如此总结。
绝对收益的核心是风险控制
2016年的私募基金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赚钱者仅是少数。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去年获得正收益的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占比仅为29.08%,超过七成的产品未能实现盈利,年度业绩处于亏损状态。
“我觉得去年私募机构的最大挑战是,面对波动的市场环境,如何真正实现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王国卫坦言。
他的体会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操作有巨大的不同。公募没有预警线、平仓线的要求,因此,好的基金经理往往会长期保持高仓位,这样虽然在市场低迷时基金净值跌幅比较大,但在市场反弹时,净值回升得也很快。“而私募基金一旦净值跌近平仓线,就很难翻身了。”
正因如此,在私募基金产品的管理中,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恰当的控制净值回撤幅度,并为未来进攻保存实力,进而不断地创造绝对收益,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鑫富越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和净值保护措施。
“在鑫富越,所有产品都必须有积累安全垫的投资过程。”王国卫说,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的仓位有明确的控制阀值,基金经理必须通过自己对行业和个股的深度理解,来用超额收益积累安全垫。
“有些机构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仓位始终比较高,如果方向正确,产品净值的确会很快上升。但我们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面。”王国卫说,“每只鑫富越的新产品开仓时,仓位基本都控制在30%以下,然后将资金分散在不同行业的4~5个股票上,通过这个方法来控制组合的投资风险。”
“如果出现大的市场风险,哪怕所有的股票都出现明显下跌,但在仓位不超过30%的前提下,我们组合净值的调整幅度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为未来的投资进攻,预留了一部分的空间。”王国卫坦言。
王国卫还表示,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和客户的交流情况来看,不管客户的资金量是100万还是1个亿,对于做绝对收益而言,亏损超过一定幅度都会令其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我们一步步积累安全垫。”
这样严格的风险控制过程,可能会让鑫富越积累安全垫的过程会相对漫长,但在熊市中,也牢牢把握住了风险,并让投资能以比较稳定的状态走上持续增长的步骤。
“作为投资经理,绝不可能指望未来的每一年都像2015年一样,能够快速完成收益的积累。那样的机会五年或十年中或许才会碰到一次。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投资的过程是,持续应对市场的调整风险,并在风险调整中完成净值的积累。所以,风控才是私募基金能否存活的关键。”王国卫说。
公募开闸有望促进良性竞争
随着政策面放开了私募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的资格限制,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积极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去年8月,在证监会公示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名单中,出现了一家名为富汇基金的公司,其领头人正是从公募“隐退”已久的王国卫。
“以前自然人不能做公募基金的股东和发起人,现在政策许可了,所以我们想去试试。”王国卫说。
谈及公募与私募的区别,在两个业态均浸淫多年的王国卫表示,公募的客户群体更宽泛一些,资金量从几百元到上亿都能覆盖到;而私募的门槛是100万,因此更专注在高净值的客户和机构身上。
对投资管理机构而言,进入公募领域不仅能让客户面展开,还能提升其在大型机构中的认可度,尤其是诸如国有企业或保险资金的资金。后者尤其得到王国卫的重视。
在业内人士看来,放开公募牌照,将有助于公募基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对这一点,王国卫也深有同感。
在他看来,更多的私募公司转成公募将有利于市场治理。因为对于个人担任股东和创始人的基金公司而言,经营与个人声誉将紧紧绑定,因此,其一举一动会更加审慎负责。无论是在管理产品方面,还是在参与诸如定增、IPO询价等市场化举措上,个人担任重要角色的公募机构,可能会给出一个更客观的结果。因为这些举措和个人的声誉密切相关。
不过,在大型基金公司牢牢把控传统业务的背景下,未来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只能寻求差异化竞争。“很多老基金公司的规模已经突破万亿,新的公司在传统业务上很难与之竞争,所以要走差异化路线。”王国卫坦言。
“我们将着重于绝对收益,或者采取一些新的业务模式。”王国卫对未来充满憧憬。
2017年布局“4加1”投资主线
谈及2017年的A股投资,王国卫认为,通过供给侧改革,周期股的业绩逐步提高,因此主板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创业板蕴含的风险仍然值得警惕。
“今年防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王国卫向记者表示。
首先,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股债两市都会受到影响。这其中,对债市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而这些影响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类似去年12月债市的情况,今年或许也无法完全避免。因此,今年投资需要防范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
第二,美国新政府提出的经济政策对中国贸易是否会造成影响也值得注意,这其中,尤其是要提防重要时间节点的意外冲击。
第三点,今年整体来看,市场利率的逐级走高将是大趋势。这或许会对整个市场估值体系和热点演绎带来影响。
最后,新股的发行速度,预计会对市盈率过高的中小盘个股的估值造成影响,这需要在投资中谨慎应对。同时,与新股相关的各类打新产品在新股发行节奏和政策调整时如何应对,也会影响市场。
王国卫将2017年的机会和投资主线归纳为“4加1”。其中的“4”,首先是指财政扩张引出的投资机会,例如去年提出的PPP政策带动的行业。第二是通胀预期,比如石化、农产品。第三是技术升级,比如电子消费品、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其中,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受益于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基于国内的环保要求,有较强的增长动力。最后一个热点领域是消费升级,包括品牌消费品、旅游、食品饮料、教育等。
“加1是指国企改革。”王国卫表示,“我们判断国企改革在2017年会有实质性进展。现在包括资产注入、设立国企改革基金等措施都在陆续进行,等到标杆树立起来之后,各地都会去模仿和复制。这个领域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