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6年针对定向增发的一系列调控之后,监管层年前再度发声,明确将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并考虑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这意味着,过去两年作为A股“融资大动脉”的定向增发或许在2017年减速慢行,但与此同时严监管无疑将推动再融资回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
诚如监管层所言,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
上市公司“理财热”即是过度融资的体现之一,不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无处可投,转而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据统计,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发布近3万条理财公告。其中,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多为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这一行为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资金体外循环和经济“脱实向虚”的隐患,有悖于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意。
另一方面,大量上市公司的融资募集投向不甚合理,频频出现“小项目拖大资金”,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也较为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在无形中损伤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无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一些上市公司缺乏合适投资项目,通过定增以高溢价去收购一些质地不佳的资产,这些“乱花钱”的举动也给日后埋下了隐患,可能遭遇因标的资产业绩不达标而导致的商誉减值风险。
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初衷也并非为了推动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而是希望巧妙借助再融资的规则试图获取套利空间,定增也由此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利益相关方变相牟利的途径。
针对种种乱象,2016年以来,监管层持续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从鼓励市价发行,到“七折底价”,再到收紧涉及互联网金融、影视、游戏等行业的跨界定增,以及不鼓励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等等,种种调控都意在摒弃杂音,正本清源。多家上市公司知难而退,撤回再融资申请,调减再融资金额。2016年四季度以来,再融资尤其是定增审核速度也已明显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定增的“低门槛”也饱受诟病。按照现有发行制度,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对于公开增发、可转债等方式,均要求企业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但对于占据再融资市场绝对主流的定向增发却并无类似限制。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由于目前定增规则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约束较低,大量资质平平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定增大规模募集资金,并造成大规模的到期解禁股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二级市场负担。随着监管层表态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业内也预计定增“低门槛”的时代有可能终结,而提高标准也有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推动资金真正流向有前景的实体项目。
总体而言,再融资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具备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以高效便捷的股权融资方式获得资金,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提升盈利能力。在现行再融资制度实施已逾十年之际,对过去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针对现实市场环境予以优化调整,有助于让A股市场股权融资真正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短期来看定增规模将难以维持较高增速,但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得以进一步规范,再融资仍将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除了增发以外,可交换债、优先股等更加丰富的融资工具也将逐步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