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上市公司接连释放增持信号,同盘踞已久的减持潮形成对抗。Wind数据显示,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即有24家公司披露增持情况。2017年1月,产业资本增持A股上市公司金额达122.96亿元,在过去5年1月份中位居第二。
增持潮背后是保卫市值的强烈诉求。开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徘徊,中小创受重挫后元气尚未恢复,不少公司股价已接近甚至跌破股东质押或员工持股计划价格,护盘迫在眉睫。此外,股价处于相对低位也为增持发展良好的上市公司提供契机,不少股东“抄底”意向明显。
增持潮余波未平
Wind数据显示,春节后开市仅一天即有24家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增持公告,累计增持次数49次,增持金额合计达10.80亿元。2017年以来的增持小高潮较去年年末有所势弱,但仍不可小觑。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沪深两市合计有153家上市公司获得重要股东增持,如果按照增持时的均价计算,增持金额合计约为122.96亿元,在过去5年1月份中位居第二。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上述170余家上市公司中,西南证券、国海证券、凯迪生态等28家公司股东累计增持金额过亿,另有87家公司获增持金额在千万元以上。
具体来看,1月份以来,累计增持金额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国海证券、焦作万方、新黄浦。其中,国海证券受“债券代持事件”影响,复牌后股价一直在低谷徘徊。为提振股价,国海证券第一大股东广西投资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密集增持,合计增持股份参考市值达2.94亿。此外,国海证券董事梁国坚也计划自行或通过旗下索美公司于今年1月24日至11月24日,增持国海证券金额不超过1亿元。
位列第二的焦作万方自1月份以来,净买入股份的数量合计约为4654万股,增仓的参考市值为5.64亿元;新黄浦则于1月10至1月13日间获上海领资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持续增持,增持股数为2805.82万股,增持市值达5.5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开年以来总计368次增持事件中,公司高管(包括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增持次数最多,高达302次。公司股东和个人增持次数分别为50次和16次。华南地区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增持方多为公司高管,反映此轮增持主要目的是向市场输送信心,急于为股价“护盘”。另一券商分析师认为,实控人和董监高作为深入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内部人,其增持动作可视为其对公司价值和前景的看好。
股东急“护盘”
对于增持的理由,大部分股东给出的答复基本是“认为目前公司价值被低估,基于对公司业绩成长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根据业绩预告,不少获增持的上市公司2016年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公司的增持不是因为看重公司价值,主要是给市场输送信心。
增持“小高潮”折射上市公司保卫市值的强烈诉求。记者了解到,不少增持的股东均存在着股权质押的压力。
以北陆药业为例,1月10日起,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代雪及其他人员通过认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方式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最新公告显示,王代雪累计质押所持公司股份数量为4350万股,占其本人所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59.06%。
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开年以来A股继续维持震荡徘徊,中小创连遭重挫后虽有所好转,元气尚未恢复。“不少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创企业股价仍处于低位,部分甚至难以止跌,”该人士表示,“这种情况下,有些公司股价已经接近甚至跌破股东质押价格,倒逼股东出手护盘。”
让股东不得不护盘的除了股权质押压力,还有屡屡被套的员工持股计划。1月21日,东方金钰披露控股股东兴龙实业的增持计划,即在一个月内增持不低于4600万元,不超过5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增持计划前两个月,东方金钰刚刚完成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二级市场累计购入1225.04万股,成交均价约为10.668元/股,成交金额约为1.31亿元。但受市场低迷引发的集体下跌影响,1月20日东方金钰收盘价为10.03元/股。
此外,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16年有216家上市公司完成229个员工持股计划。截至1月11日,已有83家公司股价已跌破员工持股成本。值得关注的是,与由员工单独出资认购公司股票的传统操作方式不同,不少员工持股计划已通过大股东出资或借道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加杠杆。
“在员工持股计划中加入杠杆,肯定比使用自有资金认购风险更高,股价下跌可能引发爆仓。”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尤其是现在市场处于波动期,更加容易出现亏损。外部资管计划或股东本身牵涉在内,会提高股东护盘的动力。”
提防增持炒作
分析人士指出,受益于政策层面推动和大股东市值管理需求增多,近年来大股东增持金额迅速增长。特别是2015年6月,受市场行情影响,很多公司的股票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为使公司股价能够反映公司内在价值和响应救市号召,大股东增持数量和市值都在6月至8月出现“井喷”。此后,由于市场持续震荡,上市公司股东增持热情一直比较强烈。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以2015年6月份为界,2013年1月份至2015年5月,沪深两市重要股东每月平均增持金额约为66.21亿,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月均增持金额超过两百亿。
某券商分析师指出,股东增持一般被理解为上市公司股价的正面信号,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公司股东一般更加了解自己的公司,对公司业务发展的动向、前景和盈利能力具有更好的了解。受市场行情影响,部分公司尤其是成长型公司的股票已经进入近期的低点,股东“抄底”意图明显。中长期来看,投资者以股东的眼光去看待公司的股价,往往可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作为佐证的是,部分获增持的企业如华灿光电、腾邦国际确实现净利润的增长。以腾邦国际为例,业绩预告显示,其预计2016年公司盈利将达16,006.58万元-20,372.02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长10%-40%。而从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间,董事长钟百胜多次增持公司股份达2%,持股总数占总股本37%。对此,腾邦集团一位高管也向记者透露本次增持系管理层认为公司股价存在低谷,希望趁低吸纳巩固自身控制权。
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增持一般出现在市场长期低迷、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时,增持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且大多数股票在公告增持当日会出现上涨。
“但随着2015年下半年增持潮的展开,上市股东炒作增持概念股的现象日益频繁,最常见的情况是股东增持股份数量非常低或获增持的公司业绩表现长期不佳,”该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最终还需业绩支撑,投资者应多关注低估值且有业绩支撑的大股东增持概念股,谨防炒作增持概念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