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中国经济周期性见底可能性大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陈莹莹 2017-02-11 12:02: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GDP增长将在6.5%左右,CPI增长在2%左右。预计我国经济将在今年二季度前后两次探底,但回调幅度不深。通胀在一季度见顶回落,但全年处于温和通胀环境。

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探明底部,更多的是周期性见底而非结构性见底,是中国经济凭借着30多年改革开放建立的市场机制自身周期性力量出清的自然结果,而非结构调整到位的新常态。比如,金融杠杆率仍然偏高,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国企占比偏高,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明显,服务业管制有待放开,“GDP锦标赛”的旧引擎熄火后新引擎、新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在短期仍难以实现,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任泽平表示,2017年的政策取向将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货币政策将从宽松转向持续收紧。

他认为,中国正处于一轮加息周期之中,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自2016年2·29降准之后,央行再没有明显的宽松措施,更多的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补充流动性,从宽松转向中性;半年之后,2016年8月底,重启14天逆回购,随后又重启28天逆回购,加大MLF操作力度,锁短放长,拉长期限,提高资金成本,相当于隐性加息,这标志着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偏紧;2017年1月央行正式上调MLF半年和一年期利率,标志着加息从隐性转向显性;2月3日,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标志着短端和长端利率已全面上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8月中旬的2.64%低点上升到目前的3.42%,加息信号进一步明确,至此央行已经事实上加息。

在任泽平看来,未来货币宽松的制约因素开始增多,房地产调控、通胀预期升温、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2017年美联储加息次数上调至三次等。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完成,货币政策将逐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在形成。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央行将通过调整以逆回购、MLF、SLF利率等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这或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新常态”。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1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9982.04亿美元,连降7个月,跌破3万亿大关,时隔6年重回“2”时代,关于“保人民币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之争又起。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任泽平:外储下降的主因是季节性和央行外汇市场操作。央行为稳定汇率而进行外汇市场操作,导致外储大幅消耗,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外储下降形成一个自我循环。1月新外汇额度出台对资金流动造成一定压力,人民币兑美元小幅升值,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走低,贬值压力仍存,央行为稳定汇率消耗一定的外储存量。同时,1月是外储流出的季节性热季,海外分红、出境游等购汇付汇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对外储施加了负面压力。1月,英国10年期国债小幅上涨18bp至1.46%,25日见顶1.50%;美国10年期国债总体持平但波动较大,17日低至2.33%,25日见顶2.53%后回落至2.45%。受估值损失影响外储减少,但对债券价格变动影响有限。

随着中国进入加息周期,而美国三月加息概率较低,未来外汇储备压力会降低,稳汇率政策也不会放松。央行全面上调长短端利率,同时控制信贷量和逆回购规模,价量同时进行调控,资金外流压力相应减缓。人民币相对企稳但仍处在高位,短期资金流动压力减缓,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短期外汇储备相对较为稳定或有小幅上涨。未来无论是保汇率还是保外储,都不如保改革,保实体经济,这是问题的根源。

中国证券报:进入2017年,房地产信贷、限购等调控政策仍旧持续收紧。如何看待2017年房地产市场走势?

任泽平:房价调整可能持续到2017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关键看长效机制。近几轮房价周期上涨时间长、调整时间短,平均36个月左右为一轮调整周期,其中平均上涨24个月,调整12个月。当前房价涨幅放缓,按照12个月左右的调整周期,预计房价将调整到2017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2017年房地产调控将保持高压姿态。由于当前调控主要是通过限购限贷控制需求,如果土地供给跟不上和长效机制建立不理想,2017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房价仍将面临新一轮上涨压力。如果长效机制能够建立,尚有转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