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0日发布了1月份靓丽的进出口“成绩单”。有关专家认为,虽然低基数和汇率因素都对1月份进出口的双双高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从细分数据着眼,不难看出外贸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而钢材出口同比下降逾两成,也凸显出去产能见成效。
海关总署10日发布1月份进出口数据。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1.7亿元,增长25.2%;贸易顺差3545.3亿元,收窄2.7%。
“低基数是这个月进出口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点评中提出,但剔除基数因素,进出口实际增速同样很高,表明进出口确实仍在继续回暖。
海关官网文章指出,1月,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9,较去年12月回升1.6,初步判断,2017年二季度初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最新的海关数据也体现出我国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其中第三贸易方式的崛起值得关注。
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的进出口同比增长达33.4%,并且在我国外贸总值的占比超过10%,为10.8%。与此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在总值中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逾半壁江山,逐步降至目前的26.9%。
“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外,第三贸易方式正在崛起,反映了背后我国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和调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海关特殊监管方式的进出口主要反映的是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的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它们对外贸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大。
而下一步,在海关特殊监管的贸易方式之后,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更多新贸易方式,也将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细看行业数据,可发现钢铁出口的下降折射出该行业去产能初显成效。
1月份,我国钢材出口同比减少23.2%,钢材进口增加17.7%,铁矿石进口增加12%。
对此,“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认为,出口下降的表层原因是国内外市场价差缩小,企业出口动力下降。但是,背后深层原因是去产能初见效果;尤其是严查中频炉产能,减少了长材产能、产量,导致出口减少,大大缓解了国内、国际钢铁市场压力。也说明了政府对压缩过剩钢铁产能说到做到,兑现了向国际社会的承诺。
另一个亮点是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36.7%,其中,出口增长19.1%,进口增长48.9%,各项数据均高于平均值。“国有企业进出口的突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国企改革。”白明表示,重要资源、原材料的价格回升对进口增长作出贡献,此外,国企的进出口,也会因为国内和对外的一些大项目的加速落地和开工而受益。
与此同时,在主要国家经济基本面和大宗商品价格好转等因素影响下,全球贸易周期性修复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也逐渐体现。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我国传统贸易对象对华贸易都实现了正增长,且增速多在两位数。特别是中美贸易增长迅速,1月份中美贸易总值为3200.7亿元,增长21.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339.8亿元,增长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