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盯上开学季 借“一卡多号”业务劫持银行卡交易验证码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毛宇舟 2017-02-14 11:33: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电信诈骗盯上开学季

借“一卡多号”业务劫持银行卡交易验证码

元宵节过后,大学生即将返校,开始新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正是由于过节学生会收到数目不小的红包,返校时银行卡中金额都不小,电信诈骗团伙又盯上了这一特殊人群。据警方提醒,运营商一卡多号业务进行的新型欺诈正在取代老的诈骗手段。

去年9月底,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多家银行已经开始重新制定业务流程或者研发防诈骗系统,在2016年的反诈骗保卫战中,工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工商银行通过自主研发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已经成功预警堵截了超过11万笔电信诈骗汇款,为境内外客户避免资金损失16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6年,各家银行在对防电信欺诈上的关注度都不断的在提升。从协会而言,也不断进行各家银行的培训,并下发典型案例指导给各家银行学习,确保持卡人的资金安全。

电信诈骗成为

最为严重的经济犯罪

去年8月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5年信用卡诈骗就发生了5万余起,信用卡诈骗案件数量已经占到了经济案件的四分之一,银行损失数百亿元,仅仅追回了16.5亿元。其中,最主要的借记卡欺诈类型就是电信诈骗。

根据浙江公布的电信诈骗数据,2016年发生的100万元以上的诈骗案件,其中95%通过网银或者网络支付平台转账,对全省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年龄分析,21岁-50岁被骗的比例达81%。这部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的财富最多,也是最大的涉网人群,社会活动频繁,信息泄露也较为严重,是骗子重点攻击的对象。

随着监管机构、银行等对网络诈骗的重视度日益增加,新的诈骗方法也层出不穷,最新的电信欺诈便是利用运营商一卡多号业务进行的新型欺诈。手机卡副号为某些运营商提供的一卡多号业务,在不换手机、不换SIM卡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增加最多3个真实手机号作为副号。

犯罪分子首先利用猖獗的黑产交易,获得涵盖用户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预留手机号等个人敏感信息,然后利用运营商主副号绑定业务不验证实名一致性的漏洞,将受害者手机号绑定为副号,进而接管受害者手机号,劫持银行卡交易的短信验证码,然后透过系列复杂手法完成对受害者账户的资金窃取。

银行帮助持卡人

挽回损失数十亿元

近年来,银行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提升,根据工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工商银行通过自主研发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已经成功预警堵截了超过11万笔电信诈骗汇款,为境内外客户避免资金损失16亿元。

工商银行人士表示,为增强社会公众对电信诈骗的防范能力,工商银行在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于去年推出了国内首款防电信诈骗公益软件——“工银融安e信”(公益版)。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下载并登录工商银行的“融e联”App,即可在“发现”栏目中找到“融安e信”,并免费使用该软件,在办理转账汇款前对收款账号进行安全性查询。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仅工商银行2016年一年就为客户挽回损失达到十几亿元,这已经比2013年9月份到2015年7月份工商银行为客避免资金损失3.8亿元多出了3倍多。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各银行已公布的防电信诈骗,为客户避免资金损失总计已超过了20亿元。

除了工商银行外,广发银行也公布了2016年防电信诈骗成果。广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该行各营业网点累计堵截假人假证等异常开户2455例,识别信用卡诈骗954起,劝阻存在异常行为的客户避免向陌生人转账33起,识别中介代理办卡、协助报警抓获犯罪分子、伪造卡片用于诈骗等32起。

本报记者发现,广发银行虽然没有研发新的系统以防御电信诈骗,但是在业务流程上做了多处调整。例如,自2017年1月1日起,经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认定并纳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涉案账户”名单的银行账户,该行将中止该账户所有业务并短信通知开户人,如开户人未在3日内前往该行网点重新核实身份的,将暂停开户人名下其他银行账户的非柜面业务,直至重新核实账户开户人身份后,可以恢复除涉案账户外的其他账户业务。

中行广东省分行也与广东省公安厅及各地市公安局建立了电信诈骗涉案账户应急处置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控赃、追赃,并与广州市公安局反电信诈骗中心签署了《建立涉案银行账户快速查询临时冻结绿色通道合作协议》,通过24小时“点对点”方式协助公安机关对涉案账户进行快速查询、临时冻结等操作,极大提高了破案效率,有效挽回受害人资金损失。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