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央行及时送出了“情人节晚餐”,发布了1月金融统计数据。
此前1月贷款新增是否能创新高的多种猜测也有了最终答案, 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
从部门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4%,为近两年的新高。
加之PPI的超预期劲涨,实体经济似显现回暖信号,经济的利好预期也似在这个情人节传递。
房贷受控实体需求猛增
对于新增贷款规模的同比大幅下跌,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各项数据看,银行主动大幅压缩短期票据融资,本月减少4521亿元,可以部分解释信贷低于预期的原因。”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政策风向的收紧势必带来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而结构上的“双高”更值得关注。“一方面,居民中长期贷款仍较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很大,可以说既有担忧,也有惊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6293亿元,绝对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在全部信贷占比方面,则从峰值的103%持续回落至31%。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此分析称,从历史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房地产销量密切同步相关,两者之间并无显著的领先或滞后性。但2016年10月房地产调控之后,一方面监管希望放贷延后发放,另一方面10月之后资金显著趋紧,银行放款意愿显著下降,因此目前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可能是房地产贷款的滞后发放所致。
“由于目前房地产销量下滑趋势已经出现,按照上述逻辑,未来居民中长期贷款将逐步回落。”邓海清补充称。
明明提出,房贷总量虽然大,但更应该关注的是需求结构,要分清楚是出于投机需求、刚性需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而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2万亿,占当月全部新增贷款的74%,也达近两年新高。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主任曾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贷款占比较高,和实体经济比较积极的变化有关系,结合PPI数据的良好表现,可以认为企业端的经营状况有好转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多位分析师指出,PPP项目加速落地,以及政策性贷款投放是推高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的主要力量。
社融非标创新高
虽然新增信贷规模下降,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融资规模1月新增3.74万亿元,创数据统计以来最高值。其中表外融资占比为33%,连续三个月居高位。
这在近三年都未曾出现过。闫玲指出,社融也是重要的补充信贷的衡量指标,反映在信贷政策收紧和表内融资规模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非标需求被推高。考虑到社融的高规模,整体的信贷新增量并不低。
明明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社融规模大,非标占比高,反映实体的需求不低,但也需要关注是否存在通道业务和绕监管的态势,及接下来的趋势,警惕非标复苏是否和去杠杆政策存在背离。
曾刚对此表示相对乐观。他认为数据反映经济好转信号,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必然带来企业贷款和融资需求的增加,而信贷政策的收紧和表内融资的限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借助非标融资也是逻辑成立。曾刚还表示,降杠杆没有明确定义为压信贷规模和企业需求,去杠杆并不一定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被压制,可能是进行结构的调整。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低2.7%。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从数据看,资金市场流动性保持稳中偏紧基调,M1-M2同比继续大幅回落,创1年新低。
邓海清表示,因M1-M2同比与房地产销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与房地产销量下滑有关,另一方面表明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进一步减弱,企业投资可能继续回暖。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