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力以赴为高质量增长探索新路径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2017-02-17 10:09: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迄今只有美国和中国将经济规模做到了10万亿美元以上。在中美两国各自面临经济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代表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既要稳住中速以上增长预期,更要通过换血式的结构性改革与全面创新,驱动经济迈向内生性增长道路。毕竟,唯有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抑或技术革命为源动力的经济增长,才是持续有效的。毋庸置疑,这将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最具指标意义的发展范式转换,亦将为新兴经济体提供高质增长转型样本。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前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尽管中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但中国并不会为了提高增速而牺牲经济质量,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去年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归纳起来,新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正呈现更多积极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征愈加显著。

在讨论经济发展话题时,经济增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指标:如若没有了经济正增长,何谈显性发展?因此,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还是世界银行乃至施瓦布创立的世界经济论坛,往往都将“更强劲经济增长”作为重要主题。IMF在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世界经济展望》中估计,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为3.1%,并预测2017年和2018年的全球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和3.6%。这其中的主要判断依据,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将会加快,2017年和2018年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5%和4.8%。而发达经济体由于受到私人需求长期不足以及改革进展不充分等因素的拖累,2017年预计将增长1.9%,2018年预计将增长2.0%,显著低于新兴经济体。

另一方面,笔者也注意到,当2015年印度宣布其经济增速高达7.6%时,有关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讨论便随之产生,因为当年中国经济增速低于7.0%。到了2016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7%、6.6%,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两位。其实,即便是6.0%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足以令全球所有发达经济体羡慕不已。印度只要能保持中等发展速度,其经济规模超越英国、法国、德国乃至日本都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回望37年前,当中国经济总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时,美、日等国在经济领域里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然而,也就在这30多年间,中国以现代经济史上所仅见的改革开放力度,释放出惊人的发展动力,加快融入世界,并在人口红利、“入世”红利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红利的驱动下,以年均超过8%的经济增速,将本国经济规模从不足4000亿美元做大到超过10万亿美元。如今,中国的名义GDP已相当于日本的两倍,而在2009年,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还大体相当。

诚然,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经济进步,大都表现在体量上的扩张,“效费比”相对比较低。就进一步的指标而言,在中国去年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中,完全由国人自己运营且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产业,笔者依据多方面资料估计或许不足2万亿美元。众所周知,中国GDP取得的较高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天量投资。依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间,投资(或曰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47%、48%、46%。而2014年,投资占GDP的比重,美国和德国均为19%,日本为21%,韩国为29%;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俄罗斯和巴西为20%,印度较高,为32%。足见,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仍然很大。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指标性省份或城市中,深圳在新技术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47.91亿元,占GDP比重33.4%,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2016年的这一数据是5310亿元。位于深圳的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等已成为行业领先性企业。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而在一向被视为经济最发达的上海,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上海去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5%,代表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为830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16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8%,已经低于深圳。上海和深圳经济增长速度最近几年的此消彼长,与各自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强度不无关系。当然,放在全国的层面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均是我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最高的城市。

整体而言,今日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复杂难题,是经济迟迟未能完成战略转型付出的边际成本。而所有明白经济发展机理的市场主体都明白:投资之于经济增长最多只有工具价值,经济学意义上也没有所谓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概念,至于进出口,其实是经济体之间资源禀赋的一种互换。质言之,九九归一,唯有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抑或技术革命为源动力的经济增长,才是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

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迄今只有美国和中国将经济规模做到了10万亿美元以上。在中美两国各自面临经济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代表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既要稳住中速以上增长预期,更要通过换血式的结构性改革与全面创新,驱动经济迈向内生性增长道路。毋庸置疑,这将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最具指标意义的发展范式转换,亦将为广大新兴经济体提供高质增长转型样本。

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共识下,各级各地政府亟须营造条件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普遍行为。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而言,尽管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确实发展得具有相当活力,但也存在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比如企业在达到了一定规模后,便倾向于简单地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往往忽略了增强产品升级以及产业转型的动力。因此,未来必须致力破解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诸多瓶颈,引领经济迈向以技术进步为源动力的发展轨道,引导企业在承接世界产业结构与技术转移,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技术合作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投资,力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与此同时,更要培育形成超级创新企业所需要的创新生态与开放的心态,尤其是制度环境。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