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知识来赚钱的共享平台变现空间究竟有多大?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国锋 2017-02-17 08:55: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场景已渐渐不再是教室、培训班等传统地点了。“知乎”、“在行”、“分答”、“得到”等各类知识分享平台,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人们不再为获取知识发愁。

从“得到”推出付费订阅功能并且获得成功开始,知识分享平台似乎正在倾向于试水知识付费领域。而近期微信公众号即将推出付费订阅功能,以及36氪、钛媒体等新媒体纷纷推出付费定制的专业版,人们惊呼,知识分享经济或许就此迎来付费的春天。但事实是否如此?使用知识变现的空间对于这些平台而言又有多大?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通过梳理几个主流知识分享平台的变现模式,试图解答这两个问题。

付费订阅是未来大方向

作为分享知识和技术、创意共享模式的先驱,在众包模式兴起的时代,猪八戒网号称最大的共享经济服务交易平台。开始时,猪八戒网采用抢单模式:发布需求、等待投稿,盈利主要依靠交易中的抽佣。但在实际中,尽管用户规模和交易量增长很快,但是收入一直没能达到预期,始终呈线性增长。后期,猪八戒网在上线天蓬网之后,摇身一变成为设计师主导的作品展示和接单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看做是试探知识技能分享领域供应端、消费端和平台有没有其他组合的可能,能否完成规模效应和价值转移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去年,“分答”让任何人都可能依靠60秒的语音赚上快钱,问答、付费和偷听成为其独有的结构模式,打造了上线24天估值破亿的神话。尽管打赏数额很小,但足以给用户一点心理安慰,再加上偷听分成,用户心理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获利心理也被激发。然而,这种模式却因为被誉为“网红的提款机”,娱乐性盖过知识性,从而被暂停了一段时间。而复出后的“分答”,似乎一时半会也找不回当初的风光。

而作为付费订阅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罗辑思维的“得到”为首的一批付费订阅知识分享平台可以说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以“得到”为例,其将李翔、王煜全、李笑来等原来名不见经传,只在圈内小有名气的怪杰包装后,便以一年199元的价格打包出售。仅《李翔商业内参》,在去年6月5日推出两周时间内,就获得了5万+的订阅,吸金超过1000万元。马东团队也通过喜马拉雅FM上线“好好说话”音频课程,销售额一天就冲破了500万元。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从内容来看,这种模式多以个人见闻和经历作为背书,用视频+语音去塑造人格,将人格转化成流量,最后玩的是内容电商,实质是在打造知识型网红,在商业变现环节,又回归到电商的打法。

不过,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蔡聪认为,从目前的行业情况来看,付费订阅将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他指出,在做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平台应该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来进行筛选,做出部分主打的头部内容。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长尾内容的变现空间非常大。“80%的人可能只专注某个领域,通过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下,得到一些打赏拿到一点分成,其实这个数量很大。”

而对于“在行”、“分答”模式,蔡聪认为,这些平台做的只是有偿问答,属于简单搜索,技术并不高。“事实上,要实现变现,平台一定要做好优质内容和流量。”蔡聪表示,知识分享行业其实在变现环节是非常直接的,因为人对知识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会愿意为知识付费。“未来行业肯定是往在线方向发展,因为人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获得知识的方式必须迎合现代人的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打破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获取知识的传统模式。”

提升变现能力关键在流量

即便放眼到全球市场,谷歌早在2002年就推出收费问答“谷歌问答”,2013年又推出了基于视频聊天工具的专家收费问答和培训服务,但都以失败告终。其模仿者百度知道和知乎们也在这些年内多次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至今未能找到清晰的变现模式。但谁也不能否认,知识分享、付费绝对是一门好生意。作为这两年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内容创业”掀起了一波浪潮。而随着用户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加入这个战局。

2016年3月成立的千聊,属于广义的“在线教育/培训”行业,旗下产品“千聊live”是一款基于微信的直播工具,用户以微信为入口,通过“图文+语音+上麦互动+”的方式开课。不到一年时间,千聊live就收获了700万粉丝,每月流水达到千万级别。

“我们更像是帮讲师在我们平台上开淘宝店。”千聊CEO朱峻修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市面上其他的知识分享平台,在经营能力上有缺陷,将知识本身作为商品出售,交易存在不可持续性。“但我们认为,知识分享应该是一种服务,有人工的因素,所以我们强调互动。内容方面和用户群也倾向于生活化、实用化、接地气的内容,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知识分享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交易平台,大部分的商业模式跟电商非常类似,主要在于能否引导消费者的决策。但在知识分享领域,知识的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因此只要用户群足够大,收益也会随之增大。“在这里面,能否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是关键,对于平台来说,要抓到自身平台用户的需求。我们发现,其实用户的需求比较集中化,会更倾向于头部内容或者精品。”

蔡聪认为,要提升平台的变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用户带去流量,将内容精准推送到想要传达的人群当中。“其实这个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是万亿级别的。未来如果能有一个平台,在某一个领域做得比较好,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