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中国并未进入加息周期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彭扬 2017-02-18 11:37: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当下中国并未进入加息周期。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实体经济很难承受加息带来的压力。

徐高

光大证券资管首席经济学家

光大证券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中国并未进入加息周期。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实体经济很难承受加息带来的压力。

徐高认为,目前经济复苏动能还不稳固。去年经济复苏主要建立在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之上。但调控收紧后,房地产销量已明显下滑,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会明显低于去年,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下行压力。最近市场对今年GDP增速的预测集中在6.5%,低于去年6.7%的增速。在经济增长预期弱化的背景下,不宜加息。

徐高表示,今年1月信贷的增速不及预期,债券融资的规模也大幅萎缩。尽管非标类融资增长很快,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说不上有多强劲。此时,货币政策更应保持中性,而不宜偏紧。“存贷款利率不会上调,同时央行在调控银行间市场利率时也会比较审慎。因为如果再次推高银行间市场的一些关键政策性利率,很容易在市场中引发利率连续走高的预期。这种预期对实体经济会有较大负面影响。我相信,现在并未进入加息周期,也不应进入加息周期。”

对于外汇储备规模下降,徐高认为,弃汇率保外储是误导性说法。外储的重要作用就是稳定汇率。在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时,理应发挥外储的稳定器作用,以避免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冲击。目前外储虽说跌破了3万亿美元,但规模上仍足够。3万亿只是一个心理关口,实际意义并不大。

徐高表示,目前我国外储的规模仍然不小,如果有效运用起来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外储的消耗并不会太大。相反,如果在外储运用上缚手缚脚、患得患失,规模庞大的外储就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结果会是人民币汇率稳不住,外储流失也很快。始于2016年的人民币新的中间价调节方式已较为有效地稳定了人民币贬值预期。目前,外储流失速度、资本流出压力和人民币贬值压力都已明显下降,这表明并不存在保汇率和保外储的二选一。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徐高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过渡到盯住一篮子货币,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取决于美元汇率的强弱。如果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就会较大。反过来,若美元走弱,则贬值压力就会较小。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一段时间,美元明显走强。但实际上特朗普的政策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美元汇率有向下的压力。另外,前期美元走强对美国经济复苏也有不利影响。因此,今年美元不会一路升值,走势将以震荡为主。再考虑到目前人民币汇率预期也基本稳定,相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会比去年小。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今年开年经济数据相对较好,比如PMI、进出口以及PPI数据。预计今年稳增长的压力会来自于哪些方面?

徐高:对今年1月的宏观数据不能做过于乐观的解读,因为春节对1月宏观数据的扰动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如果春节日期较为靠前,1月的经济活动就会比较活跃。从日历上看,今年春节较去年春节提前了十多天,因而对今年1月的各项宏观数据都有提升作用。

另外,近期宏观数据反映的仍然是去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动能的走强。考虑到今年地产投资增速走低已成定局,靠地产投资拉动的复苏势头很难持续。同时,基建投资这个地产之外的重要增长引擎,增速在去年下半年也下滑得很厉害。今年其增速应该会有所回升,但未必能对冲地产下行带来的影响。所以,今年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仍会较大,不能因为1月份数据向好就对今年经济抱以过于乐观的看法。

中国证券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看,应如何发力以促进经济增长及推进结构转型?

徐高:今年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空间不是很大。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定调。在此背景下,今年货币政策会比去年更紧一些,很难进一步放松。因此,今年重要的政策着力点还是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财政政策仍然会很积极,但预算内的空间已经不大。今年财政政策更需要通过一些准财政资金来发力。比如,PPP、融资平台方面还需更为积极。去年下半年,准财政资金投放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去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创下近几年来的新低。考虑到地产投资的降温,今年基建投资要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相应的,准财政资金就是一个亟须突破的瓶颈。

减税降费推进起来仍有现实难度,今年很难通过减税降费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持。当下财政赤字规模已经很大,财政减收的状况在今年仍较明显。向前看,我国经济在L型底部徘徊的时间会比较长,财政收入很难看到高速增长的前景。反倒是未来财政支出面还有很多需求。若财政要减税,就需扩大财政赤字以及国债发行。这会面临不小阻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