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市场“小阳春”闪现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陈洋 2017-02-18 11:37: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经过上周短暂的节后理财空档期后,本周,各家银行理财新品加速出炉,银行理财市场颇有些“小阳春行情”的味道,就连一贯鲜为投资者关注的中资银行外币理财产品,本周亦能让投资者刮目相看。

不过,受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比例逐渐缩小,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出于对2017年金融层面去杠杆、防风险主基调的考虑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水平下调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妨尽量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来锁定收益率。

1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0%,较上期上升0.11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方面,全国31个省份更是全线上涨。

承接2016年末银行理财的翘尾效应,再加上年关前后市场间资金一般比较紧张,流动性边际趋紧,促使银行理财收益率上涨。专家指出,从不同发行机构及不同期限类型来看,1月各发行主体收益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

由于流动性需求的提高,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规模与日俱增,而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高于全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

如果说2016年是理财市场监管年,那么2017年将是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一方面,受打破刚兑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需求增强,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预期收益型产品仍将是2017年理财市场的主流。

表外理财虽然将在2017年纳入MPA体系中,但仅受到规模增速限制,没有占用银行资本,与净值型产品回归资管本源的初衷并不违背。因此,2017年净值型产品或不会受到来自监管方面的过多限制。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均投入较多资源对该类产品进行开发,预计今年该类产品的市场争夺将极为激烈。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本周,银行理财产品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微升至4.20%,较上周上升0.04%。7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共有27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3.57%,环比上周降低0.05%;8天至14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20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40%,环比上周增长0.20%;15天至1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13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48%,环比上周增长0.51%;1个月至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是发行主力,其中1-3个月期限的产品共有727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15%,环比上周增长0.01%;3-6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540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31%,环比上周增长0.19%;6个月以上期限理财产品共发行481款,其中6-12个月期限产品共有365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17%,环比上周增长0.01%,12个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116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18%,环比上周提高0.03%。

从发行银行类型来看,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多来自中小型银行。从收益类型来看,高预期年化收益类型多属于非保本浮动型及保本固定型。从具体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产品来看,如交通银行发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以7.3%的预期收益率夺得了1-3个月期限内第一的位置,贵阳农商行发行的一款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以8%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居12个月以上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首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