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品质,技术为品质服务、创新为品质服务,包括公司上市也是在追求一种品质。”近日,面对媒体采访,信捷电气董事长、总经理李新总结道。
去年12月21日,信捷电气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市场首家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公司股票受到热捧,从21.42元/股的开盘价一路涨到60.30元/股,目前维持在50元/股上下。
创业 塑造国产品牌
PLC作为工业领域的“CPU”,是控制系统的核心所在,但在小型自动化应用中,PLC由于单价低且应用分散,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国产品牌的地位都极其尴尬,甚至被戏言是“任人宰割的命”。
为打破国际品牌长期主导的市场格局,李新和伙伴们一干就是15年,从白手起家,到国产PLC厂商中的销售额老大,再到如今的逾50亿元市值,其间,遍尝辛酸苦辣。
“感受最深的是要有品质。”再回首时,李新如此感慨道。在创业阶段,公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研发出的新产品,总体性能指标不比进口的同类产品差,价格还比进口的便宜得多,可就是得不到用户的信任,常被拒之门外。
以OEM(代工)领域为例,其长期是由日本三菱和德国西门子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的。有些下游厂家需要的其实是低配置的PLC,完全可以用国内产品,但他们就是要用三菱或西门子的产品。李新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自主创新的产品少,仿制的多,进口的多,久而久之,在市场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洋品牌什么都好,国产的东西尤其是新研制的产品,不成熟、不可靠。
为赢得客户,公司不得不采取免费试用、甚至无偿赠送的办法,推销自己的创新产品。李新回忆,用户使用后,才改变了偏见,对他们的产品刮目相看。
目前,公司仅拥有一家控股子公司德国信捷,主要负责信捷产品在德国的销售。2008年设立以来,靠着优异的品质,赢得了制造业强国消费者的青睐。在德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德国信捷是在德中资电子企业中第一家盈利的。
研产销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让李新对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我们缺乏的,是对自主创新产品的信任,这不仅仅包括一流的产品质量,还要有消费者都认同的知名品牌。”
上市 历时五年未掉队
上市无疑是提升企业产品品质的重要一环。2012年,信捷电气正式启动IPO准备工作。
当时,ABB、施耐德、艾默生等多家国外知名大企业找到李新,要求高价收购信捷电气,但都被拒绝。
李新说,作为工业控制的心脏,PLC必须由国产品牌来主导,这一过程也许漫长,但值得坚持。就算所有人放弃,他仍然会坚持,相信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打破国际品牌的垄断。
“一旦被收购,虽然自己可以挣一大笔钱,但会失去许多东西。”李新列举了他曾敬慕的一家国内企业,当时,外资以数亿美元收购该公司,在业界引起震动,但后续发展却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该公司原有的品质也被慢慢钝化。
这让李新更加坚定信念:“即使砸锅卖铁,信捷电气也要打出自己的品牌。”
但上市之路也并不通畅。五年内,公司先后经历了两次IPO暂停,以及保荐机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好在公司品质逐年提升,业绩稳步提高,才没有在上市征途中掉队。
2014年,公司迎来了良机。由于沪市上市公司股本限制的政策调整,公司决定调整申报策略,由之前的冲刺创业板改为登陆沪市主板。
之所以选择上交所,与李新的“品质”观念分不开。“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上交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证券交易所,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更能代表金融市场。”李新说,上交所的服务也非常好,多次组队来公司调研,给予帮助。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信捷电气终于圆了上市梦,并成功募集4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运动型PLC、高端伺服系统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及装置生产线等四个项目的建设。
未来 必须提速发展
上市后,公司如虎添翼。
早在通过证监会审核的第二天,公司就接到一个大企业的电话,希望未来加大合作力度。“之前,我们仅有零星的业务往来。”李新说,对方十分看重上市的品牌。
正式挂牌上市后,市场反应愈加明显,客户明显增多,其中,宝通科技、弘亚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主动联系,要求扩大合作,进行生产线改造,打造智慧工厂等。
在产品上,信捷电气在成功开发了FC系列小型PLC和OP系列显示器之后,又陆续推出了功能更为强大的XC系列PLC、TP系列工业触摸屏、集PLC和TP功能于一体的XP系列一体机等新产品。
“尤其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波纹板自动焊接系统,应用了先进的视觉机器人技术,西门子、三菱等公司目前都还没有掌握。”李新说。
品质得到了客户的认知,市场占有率便稳步提高。现在,公司是国内PLC厂商中销售额最高的。1月13日,信捷电气发布业绩快报,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净利润1.01亿元,分别增长17.02%和24.29%。
在市场研究机构统计的国内中小型PLC市场排名中,信捷在境内品牌中“一枝独秀”(其他排名靠前的是西门子、三菱、欧姆龙、台达、松下、施耐德)。
但是,李新认为,企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在我的理想中,今后五年的发展速度应该超过前五年,而且年均增长率要高于前五年。随着基数的增大,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如果企业不以这样一个速度增长,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有品质的企业。”李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