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协调推进实体经济和 金融体系的改革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日,市场最关心的莫过于资管新政。在2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证实,由央行牵头,一行三会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从事资管业务整体监管框架的统一设计。这是对2015年中央提出的大金融监管思路的具体落实,市场期待许久。

据统计,当前资产管理行业的各类资产规模已超过80万亿。监管新政影响的自然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而是涉及千家万户。按照目前披露的初步改革方案,其核心指向是统一监管,避免因为监管政策不一而存在政策套利。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统一设定杠杆限制,禁止多重嵌套、限制通道类业务,等等。

这样的监管非常必要。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问题频发,风险点在不断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体系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过去确定的“分业经营”模式早已被突破,具有多种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越来越多,但是,分业监管的格局没有发生改变,导致金融监管越来越困难。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和2016年的险资举牌潮就是典型事例,资金在不同的金融业务与机构之间迅速流通,不断地加杠杆,风险不断累积却很难被发现。因此,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可谓来得非常及时。

但是,金融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仅从金融体系来看待金融监管远远不够,还需要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结合来看。

不管是什么金融业务类别,投资人将资金委托或投资给金融机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实体经济中哪里有丰厚的利润,钱就会流向哪里,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无论这些资金经过了多少层的嵌套、加杠杆,金融体系本身不会创造收益,收益最终还是依赖于实体企业。

这也就意味着,金融体系内部的交易越繁荣,“中间层”的食利环节就越多,最后实体企业所承担的融资成本就越高。那么,为什么金融体系会自我交易、自我繁荣,进而导致资金大规模空转?这些空转资金的成本到底谁承担了呢?

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在实体经济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对资金成本十分不敏感,它们像一个黑洞一样,吸纳来自金融行业已层层加杠杆的资金。比如房地产行业,去年房地产市场火爆,无论国家政策如何限制房地产企业的正规融资渠道,房地产价格都能顽强地上涨,加杠杆的成本对于他们而言不是问题。否则,如果没有高回报,金融体系的自我疯狂一定会很快破灭,只有在实体中得到了支撑,这个游戏才可以完成。但是,这种类似赌博一样的资产泡沫也相当危险,如果不加限制,最后必定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第二,在实体经济中,仍然存在市场地位不平等的情况,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冰火两重天”。一些企业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正规的渠道募集资金,钱多得用不完,因此出现了几乎1/3的A股上市公司将募集的资金用来买理财,总金额高达上万亿的现象。而另外一些企业嗷嗷待哺,却得不到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只好接受这些优势企业过剩的金融资源,但要付出层层通道的费用,融资成本高企。

正是因为这两种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所以金融体系的自循环、加杠杆才能完成一个闭环的链条。从表现上,这是金融体系监管的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和实体经济自身不畅也密切相关。

当然,笔者的上述分析并非争论问题到底出现在金融领域多一些,还是出现在实体领域多一些,两者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在金融体系的监管改革大力推进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针对实体经济基础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同步推进。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实体经济当前要进行的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仅仅依靠过去的限购限贷恐怕难以奏效,正如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房地产调控需要长效机制。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市场规律,认识到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吸纳的人口增长是趋势,中小城市人口会向大城市流动,而不是相反。那么,对于大城市的住房供应、土地供应就应当增加,而不是越是上涨越是限制供给,这会导致未来报复性的反弹。

二是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这几年经济增速下滑,国企投资起到了逆周期稳定经济的作用,但是国企也吸纳了非常多的金融资源,对民企造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需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打破各类行政垄断,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只有实体经济的改革和金融体系的监管改革协调推进,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一方面的单兵突进都难以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新的问题。(编辑 欧阳觅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