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五,前海人寿被保监会处罚的消息在财经界炸开了锅了,差点儿掩盖了前前任证监会主席回归金融监管系统的新闻。对于这件事,我倒想起了三国的一段故事……
上回说到,袁术称帝之后,众叛亲离,最后连“皇帝”都当不成了,想让位给袁绍,结果死在了半路上,这回要说的,正是这个袁绍。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三场大战非常出名,袁绍与曹操对决的“官渡之战”就是其中一场,这场战争以袁绍方失败告终,最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对于袁绍失败原因,在战争还没开打前,曹操的谋士郭嘉就已经有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分析是从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领袖的个人品质出发,固然很有道理,直到今天,还被很多“商学院”教授专家用来分析公司管理层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来看,“十胜十败”并不是郭嘉主动去说的,而是曹操恰好问到对袁绍“欲讨之,力不敌”的问题,郭嘉顺势说出来的。
这好比说,公司老大最近感觉事业发展不顺,在市场竞争中干不过行业龙头,情绪有点低落。作为核心员工,有必要给老大打打气,于是有了这段经典鼓励言论。再则,郭嘉是从袁绍那边跳槽到曹操这边的,对于前任领导的评价难免会带有一些偏见。不过,郭嘉倒是说对了结论——仗还没开打,袁绍其实早就已经输了。
为什么说“仗还没开打,袁绍其实早就已经输了”呢?要知道,在当时,袁绍占据了北方四州之地,而曹操仅有一个兖州,后来才慢慢打下青州、徐州等地盘。再加上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背景,天下名士一时间蜂拥而至。袁绍兵多将广,谋士成群,而曹操起兵的时候也就只有曹仁、夏侯惇等亲戚来帮衬而已。
但就这明显的强弱对比,袁绍还是输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对待汉献帝的态度上。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汉献帝流亡河东,行至袁绍的“势力范围”内,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应该迎立汉献帝,将都城安在邺城,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个建议跟后来荀彧建议曹操迎立汉献帝是如出一辙的,但偏偏,袁绍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作为当时威望最高,实力最强大的军阀,袁绍担心弄个皇帝在身边妨碍自己施展拳脚,对汉献帝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献帝回到洛阳后便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迎奉献帝,迁都于许,使皇帝恢复了威仪,曹操从此得以打着天子的旗号号令天下,事业发展开始顺风顺水了。而袁绍不迎献帝,把嘴边上的肥肉让于他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的生死成败。袁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级失误”呢?
其实,袁绍一开始是不看好汉献帝的。在董卓挟持献帝逃往长安后,袁绍曾说:“今西名有幼主,无血脉之属,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甚至,袁绍一开始还想“另立中央”,托出了个刘虞来当皇帝,结果非但众人不服,就连刘虞本人也坚决不接受这个推举。袁绍碰了一鼻子灰,想必到了这时候就应该明白献帝的地位了。献帝东归走到河东郡时,“绍遣颖川郭图使焉”,后来献帝落到曹操手里,袁绍又后悔自己没先下手了,“绍悔,欲令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拒之”。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袁绍对献帝东归还是很重视的,既派了人去探望,又不去迎奉,后来又后悔,袁绍在这个问题上是犹豫再三,左右为难,最后还是做出了事后看来是错误的决定,显然,这次“失误”并非对献帝是否看好这么简单。
作为当时的政治精英,袁绍为何在这个看上去是明摆着的问题上如此举棋不定大失水准呢?其实,袁绍想走激进路线,想要大干快上的速胜,结果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这似乎是袁绍所始料未及的。
或许袁绍早就料到了抛开皇帝单干的风险,但袁绍还是禁不住要试一试,因为“另一种可能”的诱惑力太大了:“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现在天下大乱,袁绍也趁机赌一把,即使有失败的可能,也要试一试。
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袁绍还是藐视“皇帝”的,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相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至少在表面上所表现(表演)出来的是尊重皇帝的权威,以“汉臣”自居,帮皇帝盖房子,还很谦虚地说,这是当年汉朝皇帝的恩赐,如今只不过是奉还给您而已。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豪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袁绍的“速胜论”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所赋予的,这个时代不仅诱惑了袁绍一人,还诱惑了几乎所有的人。但是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皇帝依然是“天下共主”的象征,有着“王法”加持,不尊重王法,也就关系到人心背离。所以,一些知名的谋士后来也都从袁绍这边跳槽到了曹操阵营,比如荀彧。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没有皇帝了,但法律法规就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说,谁尊重了法律、遵守了法规,就已经赢得了商战,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