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同业理财监管变化对债市的影响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华创证券 2017-03-04 09:06: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快速增长,同业理财也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6月,同业理财发行规模4.02万亿元,同业理财产品在理财总规模中占比约为15.3%。相较于个人和企业理财,同业理财具有批发业务的特征,对价格更为敏感且募集规模较大,容易作为银行的冲量工具;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个人理财市场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发行同业理财做大资产规模更为便利。

目前,同业理财已成为债市场外加杠杆的重要链条之一,同业理财进入债券市场,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也抬高了市场资金成本。2017年,预计监管去杠杆的思路不会改变,在操作层面有三条主线:一是对于理财业务的分类监管;二是对于表外业务的统一监管;三是对于风险资本的穿透管理。需要特别关注监管政策和市场解读的预期差,在市场解读不足或过度解读时,债市将产生更大的波动和机会。

同业理财已成为影响债市的重要力量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收益与风险承担方式,为客户提供的资产管理服务。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实践最早开始于2004 年光大银行发行的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理财产品具有“代客理财”的特征,可以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进行有效的负债扩张,成为存款的一种重要替品。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快速增长,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的子领域。

作为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方,2016年理财直接或间接配置债券的规模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债市上涨的重要力量。根据银行理财年报披露信息,2015年底理财投资债券占比29.49%,2016年6月底理财投资债券规模占比达到40.42%。如果按照理财总规模倒推,2016年上半年通过理财产品进入债券市场的净增量资金达到3.69万亿元。可见,在分析债券市场供需关系时,银行理财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环。2016年,银行同业理财和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为理财市场带来最大边际贡献。

银行同业理财催生快速增长的同业链条。根据理财产品发售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个人类、高净值客户类、私人银行类、机构专属类产品。其中,机构专属类理财既包括针对非银机构发行的,也包括对于银行同业发行的理财产品。在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理财市场年报中,将高净值客户纳入一般个人类,将机构专属类产品中的银行同业产品单列。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2015年之前,银行同业理财占全市场理财产品的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在4%水平上下波动。进入2015年6月,银行同业专属理财进入快速增长期。2016年6月,同业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02万亿元,同期理财产品总规模为26.28万亿元,同业理财占到理财产品总规模的15.3%,同期其他类型理财产品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较于个人和企业理财,同业理财更具有批发业务的特征,对价格更为敏感且募集规模较大,容易作为银行的冲量工具,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个人理财市场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发行同业理财扩张规模更为便利。在2016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理财存量规模增长2.78万亿元,同业理财存量规模增长1.02万亿元,占净增量的36.7%。其中,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理财存量增长1.2万亿元,占净增量的43.2%,二者同步高速增长,一定程度说明中小银行更偏好通过同业途径进行规模扩张。

同业理财进入或不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

分析同业理财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首先要明确理财能否进表。根据银行理财是否保证产品本金兑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型理财产品又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一般视为表内理财,商业银行通过保本型理财募集资金属于表内负债,一般计入“存款中的其他存款、其他负债、或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商业银行发行保本理财后,配置底层资产,根据资产性质纳入相应的资产端会计科目。非保本型理财原则上通过风险隔离机制,银行不承担资产价值变动所带来的损益,因此不纳入资产负债表,部分银行将非保本理财计入报表附注,体现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的权益部分。

商业银行购买同业理财,一般遵循表内对表内,表外对表外原则。如果表内资金购买他行保本型理财,纳入“存放同业”科目。表内资金购买他行的保本型理财,根据底层资产清单,在资产端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他资产等科目。表外资金购买同业理财,同样不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是在年报附注中体现。

2016年以来,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上升,保本型产品规模下降。截至2016年6月底,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余额20.18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规模上升了2.75万亿元,上半年银行理财存量总规模仅增长2.78万亿元,可见理财存量大部分增长来自于非保本理财。在同业理财领域里,机构发行同样集中在非保本理财领域。

商业银行偏好非保本理财,主要原因在于可以表外运作,规避风险资本计提和各项指标考核的监管。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银行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相关要求,国内银行风险资本管理主要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及其17项附件及后续补充文件开展,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性质确定不同的风险权重,从而确定表内配置资产所需的资本金。例如,商业银行对3个月以上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等。

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等;其他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等。银行获取资本金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银行获取综合负债的成本仅为2%-4%。出于节约资本金的考虑,商业银行大量开展表外理财业务,其中2015-2016年表外同业理财在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快速扩张。

同业理财已成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

1.同业理财已成为债市场外加杠杆的重要链条。

监管“去杠杆”,不仅针对单一产品或机构的杠杆水平,更是针对同业链条中的杠杆,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理财获取资金,再通过委外投资债券市场的方式,实际蕴含了很大的杠杆风险。资产和负债的表外运作,使得银行可以突破风险资本和相关指标管理,快速扩张规模。但是,在资产端,债券市场波动加剧,资金成本抬升,都会使资产端难以达到预期收益或可能承担更大的潜在风险,导致同业链条中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倒挂,可能出现同业链条违约甚至断裂的风险。自2016年底至今,由于担心理财配置力量的减弱,债券市场情绪更加脆弱,导致债券收益率明显上涨。

2.同业理财抬高债市资金成本。

同业理财进入债券市场,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金成本。考量债市资金成本有多个维度,一是总量资金维度;二是公开市场操作成本;三是产品负债端成本。由于目前债市的增量配置需求多来自于银行理财特别是同业理财,其负债成本决定了债市的配置成本。自2016年10月以来,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快速上行,并维持高位,对债券市场构成压力。

3.关注监管政策推进的效应。

配置需求的变化作为影响债券市场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银行端配置需求的变化,更直白地说,主要集中在同业理财业务的规模变化。总结目前监管趋势,我们认为,2017年监管“去杠杆”的思路不会改变,在操作层面有三条主线:一是对于理财业务的分类监管;二是对于表外业务的统一监管;三是对于风险资本的穿透管理。

可以观测到的是,每当市场有关于同业理财业务的监管传闻,都会对债券市场造成负面冲击。2017年,对于监管变革的追踪和解读成为债券投资的重要环节,需要特别关注监管政策和市场解读的预期差,在市场解读不足或过度解读时,将产生更大的波动和机会。

(执笔:齐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