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是Apple Pay进入中国满一周年的日子。纵观这一年,上线当天绑定银行卡就超过3000万张,一度让部分银行系统瘫痪,再到今天,你还在用Apple Pay吗?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了北京地区部分商家了解到,在国外风生水起的Apple Pay,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记者实地体验Apple Pay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地区多个商家,体验使用Apple Pay买单。
“这里能不能用Apple Pay买单?”
“什么Pay?”
这是本报记者与前台收银人员发生最多的对话。相信很多尝试使用Apple Pay的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在某咖啡厅,一位前来消费的顾客对本报记者表示,“我是资深果粉,Apple Pay入华第一天就绑定了银行卡,使用了几次,要么是收银员不了解,要么是机器故障不支持,有的商家在我支付成功后还要求在小票上签字,渐渐的我就不愿意用了,并不方便。”
本报记者走访的经历同上述顾客类似。付款时,当本报记者拿出手机,收银员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即便商家支持Apple Pay,收银员也建议使用微信或支付宝。
在本报记者走访的几家商场中,商户对Apple Pay的接纳度比较低,仅有麦当劳、星巴克、屈臣氏等少数商家接受Apple Pay结账,甚至很多商户的营业员并没有听说过Apple Pay。部分商家的POS机标有银联闪付Quickpass的标识,也就是可支持Apple Pay,但是店员并不了解如何操作。
同时,据本报记者了解,即使在可以使用Apple Pay的商户,店员均表示使用频率很低。“很少遇到顾客使用Apple Pay,每周大概也就一两单。”
在某连锁蛋糕店,店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是每个顾客都有苹果手机,所以并没有对收银员进行培训。如果您没有微信或支付宝,我来给您操作。”
在某披萨店,店员则表示,“多数来吃饭的顾客都是团购,多数团购网站的线上支付并不支持Apple Pay,所以几乎碰不上顾客使用。”
除了商家不给力外,本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发现,许多顾客并不知道,即使收银台上没有“Apple Pay”的标志,但只要POS机具有“云闪付”功能,就可以使用Apple Pay。
在苹果的三里屯零售店,对于Apple Pay的使用情况,多位顾客对本报记者表示,“最开始的几天使用过,平时消费还是支付宝和微信更方便些,都快忘记还有Apple Pay了。”
“周年考”为何虎头蛇尾?
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中占比为50.42%,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占比为38.12%,两家几乎垄断了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相比之下,Apple Pay的市场规模几乎微不足道。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库克到访中国,在咖啡厅使用Apple Pay支付,被商家拒绝,遭遇尴尬,这一状况也表明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
从理论上来看,Apple Pay作为一种移动支付手段,支付过程简直不能更简单了:拿出手机(甚至不需要解锁),放到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机前,读取指纹信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使用Apple Watch来操作,拿出手机和验证指纹的步骤都可以省去,只要把手表放到POS机前感应一下,再点击两下即可。
除了苹果手机的用户规模限制外,支付场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Apple Pay的发展。如今,吃饭、购物、点外卖、寄快递、打车等场景,几乎都有移动支付的身影。除此之外,移动支付还提供了更多关于社交、娱乐的附加价值,如发红包、AA收款、摇一摇抽奖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场景目前Apple Pay还无法覆盖。对用户来说,尽管Apple Pay更方便,在优惠力度不购、场景布局不足的情况下,不足以取代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二维码支付。
同时,面对蓬勃发展的扫码支付市场,去年年底银联开始推出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各大银行也早在银联推出标准之前,纷纷布局二维码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支付宝和微信通过巨额补贴已经形成了用户沉淀和用户习惯,Apple Pay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用户培养。就支付环境而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开始渗透到各大商场超市、便利店,甚至没有支付协议的街边豆腐店、菜市场的小商贩,也可以通过扫码转账的方式进行,而Apple Pay还只能存在于具备正式支付环境的协议合作POS机商场,这也是其推广受阻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