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房企包括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合计仅为133.08亿元,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迷态势,相比去年1月同期大降92%。同时,融资成本显著上升。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各大房企纷纷拓展融资渠道,其中包括海外发债、银行间融资等。
拓展融资渠道
数据显示,随着房地产公司债收紧,发行规模锐减。2017年2月更是呈现“零发行”状态,2017年1月发行的6只房地产公司债均是在很早之前拿到的批文。
在债券融资收紧的同时,银行向房地产企业发放的贷款规模也在下滑。在此背景下,部分房企转向海外市场发债融资,2017年以来,该类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国内房企共成功发行海外债券13只,累计金额达到46.4亿美元,较2015年1-2月的总额(23.2亿美元)要高出一倍。
整体看,海外发债规模尽管同比增长明显,但并不是主流。相较于2017年国内房企超过2000亿元的拿地资金,不到50亿美元的海外融资规模只是杯水车薪。此外,目前海外发债面临美元加息和人民币贬值两大不确定因素,可能提升房企的财务成本。业内人士认为,境内仍是房企融资的主要战场。
而银行间市场近期成为不少大型房企的尝试方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公告发现,1月以来,已有世茂股份、滨江集团、北辰实业、新城控股、招商蛇口等多家公司公告注册申请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期票据或已经完成中票发行。其中,新程控股获批发行45亿元中期票据,有效期两年;招商蛇口获批发行50亿元中期票据,有效期两年;富力地产获批70亿元、为期5年的中期票据,第一期发行20亿元用以偿还银行贷款。
融资能力分化
不过,房企的融资能力存在着明显分化。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资质优良、规模居前的房企仍能够从银行、信托等主流融资渠道获得融资。“今年以来,公司对于房地产信托的政策没有明显变化,能否通过主要看项目方和项目质量。”一位信托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外,2016年规模房企的销售获得大幅增长,大量回款陆续到账也使得这些企业资金较为充裕。
银行授信方面,今年1月,金科股份与渤海银行签署了400亿元的授信额度,是今年以来规模较大的一起。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地产调控政策下,2017年销量下滑是大概率事件。负债压力下,个体信用基本面将因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差异而加剧分化,资质弱的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增加。
大型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较多,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比如,可以海外发债;国内贷款审核较容易;如果交易所放开公司债,也将先从优质房企开始。此外,大型企业本身资金缓冲垫就比中小企业更厚,因此信用风险相对较小;而中小房企对银行贷款、非标融资依赖较大,资金链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