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资大军持续南下 港股市场投资生态发生改变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时娜 2017-03-17 07:43: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年以来,内地资金频频南下扫货,港股市场的自主品牌汽车股、品牌中资地产股及美图公司、周黑鸭……曾经湮没在浩瀚港股里无人问津的内地优质企业,被识货的内地资金大举买入,估值大幅提升。与此同时,香港市场的投资生态也随着新资金的不断流入而发生着变化。

内地资金南下“寻宝”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年初以来持续被港股通资金买入的自主品牌汽车股涨幅惊人,其中吉利汽车今年以来的涨幅高达68.69%,广汽集团涨幅46.48%,和谐汽车、长城汽车的涨幅也超过30%。同样得到港股通资金青睐的品牌中资地产股也强势上涨,雅居乐集团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达67.34%,新城发展控股涨幅57.86%,富力地产、融创中国、中国恒大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也超过40%。

次新股美图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后的走势更是让海外机构们大跌眼镜,3月6日成为港股通标的以来,美图公司9个交易日累计上涨了49%!另一只港股通新贵周黑鸭,3月6日被纳入港股通以来也累计上涨了24%。

继追逐高折价H股、配置金融等大蓝筹股之后,内地资金南下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寻找被低估的内地优质企业,成为本阶段内地资金投资港股的新主线。长期以来,由于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不匹配、外资机构没有真正理解内地公司,导致很多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估值水平很难突破15倍市盈率的上限,一些在港上市的内地优质企业因不堪忍受股价长期被严重低估而计划回归A股,有的甚至在H股退市。

内地资产由内地资金来定价,长期被冰封的中资中小盘港股,正在迎来更懂他们的内地投资者。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资金,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南下配置港股,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正酝酿巨变,港股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将面临重建,在港上市的内地优质企业的春天,也许已经开始了。

被扭曲的中资中小盘港股

长期以来,香港市场上除金融股以外的大部分中资中小盘股,价格都处于扭曲状态。

以中资房地产股为例,截至2月中旬,港股的中资地产股行业平均市净率(PB)只有0.8倍,平均股息率在4%以上,净资产价值(NAV)折让达30%到40%。一些中资民营房地产股的估值更低,市净率甚至不到0.5倍。

即便是在内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房地产商,估值也非常低,如雅居乐集团的PB只有0.62倍,花样年控股的PB只有0.59倍,富力地产的PB只有0.87倍,华南城的PB只有0.52倍,合景泰富的PB只有0.59倍,SOHO中国的PB只有0.53倍……

“在港股市场,无论是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权,还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区间的控制权,几乎都掌握在外资机构手里。外资机构看不懂内地的房地产市场,连带的,他们也看不懂内地的房地产企业,他们总是认为内地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是不稳定的,行业政策是不明朗的,即便有的企业业绩很好,他们也认为是没有持续性的。” 有中资券商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资中小盘股价格的扭曲、港股市场上对于来自内地的上市公司价格发现机制出现失灵,正源于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不匹配,而掌握话语权的外资机构没有真正理解内地公司。

在香港,无论从市值还是成交额占比来看,中资股都占据了港股的半壁江山。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香港主板共有219只H股,153只红筹股,这372只中资股的合计市值达11万亿港元,占港股主板总市值的41.86%;创业板共有23只H股、6只红筹股,中资股合计市值达212.9亿港元,占港股创业板总市值的6.55%。

在2017年前两个月,主板H股和红筹股的总成交额为9618.9亿港元,占港股主板总成交额的50.65%,2016年的占比是50.17%。在2007年、2008年、2009年,中资股成交占港股总成交的比重甚至超过六成。

但是,港股的投资者结构中,占据主导的却是海外机构投资者。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08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只有3%,2009年至2012年这个比例都是4%,2013年和2014年是5%,2015年内地投资者占比是9%。美资、英国资等海外机构,以及香港本地机构,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外资常常不能真正地理解内地公司。除了对中资金融股等一些大盘股研究得比较透彻外,外资对于很多中小盘中资股的理解都具有局限性,有的甚至没有覆盖,而谨慎起见,他们会给这些股票一个保守的估值。”有香港本地投行人士表示:“比如,外资机构的研究员及基金经理甚至都没见过电动自行车,因此也无法理解内地电动自行车需求有多大,自然也无法给港股电动自行车电池公司一个合理的估值。”

“在沪港通开通前,很多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估值水平有一个天花板,就是10倍至15倍的市盈率水平,很难突破15倍市盈率这个上限。”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指出。

由于港股市场给的估值实在太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资股表达了回归A股的意愿,一些公司甚至不惜从港股退市。2016年,万达商业从H股退市,一度在港股市场激起千层浪。在投行人士看来,万达商业的如此举动最关键的原因正是在于公司认为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从港股退市后,一直在积极推进在A股上市的事宜。此外,包括中国恒大、富力地产在内的多只房地产股,也计划投奔更“懂”自己的A股。

估值洼地的诱惑

有错配、被低估,就有机会。事实上,并非没有人看到中资股的机会,近年来,香港的中资券商们为了纠正扭曲的中资中小盘股估值做了不懈努力。发报告、搞路演、组织客户调研上市公司……汽车股、科网股、教育股、二胎概念股、新能源板块……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带着先知先觉的内地资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港股市场各个有机会的板块“扫荡”一遍。

而在这些“先头部队”的搅动下,一些中资股时不时会出现一波脉冲式行情,比如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之间,内地民营教育产业领头羊枫叶教育,股价从1.7港元一路上涨至最高8.64港元,足足涨了4倍。比如内地软件产业龙头金蝶国际,在2015年上半年受到内地资金追捧,股价从2.18港元持续走高,最高涨至6.41港元,也接近翻了2倍。

然而,“先头部队”资金量毕竟有限,很难撼动香港市场沿用了几十年的估值体系;目前在香港实现布局的中资机构,就算把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等所有跟投资沾边的中资机构都算在内,也就100家左右,虽然中资机构近些年发展迅猛,但起步晚、机构客户资源不足,还是难与实力雄厚的外资机构匹敌,他们的研究报告很难改变一个市场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的看法。

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中资股即便因内地资金的买入出现一波或几波阶段性行情,股价最后还是会回到外资投行给出的估值区间。

港股市场生态正在改变

但这次可能不太一样。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投资渠道的开通,为香港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尤其是内地的机构投资者。与此同时,这一官方投资渠道的打通,让更多的内地资金关注港股、了解港股,这也使得其他渠道的入市力度及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自2014年11月17日开通至2017年3月15日,港股通南向(包括沪市和深市两个通道)累计净买入额已达4539亿元港元。这其中,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成为主力队员。

与此同时,内地资金南下的另一个正规渠道——QDII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也加快了港股产品的设计、报批,已有产品也在不断提升港股的仓位。借道港股通及QDII,内地公私募机构近几个月来积极发行沪深港基金产品,投资布局港股市场,目前内地发行的沪深港公募基金产品的总规模超过500亿人民币,基金界的人士预计,此类产品的增长速度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快。

官方投资渠道的活跃也带动了“先头部队”更积极地入市,据了解,香港交易所正在撰写 2016年的交易统计报告,各市场主体的交易占比数据很快就会对外公布,市场人士预计,2016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将上升至20%左右。

“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交易占比是在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我们预计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占比每年至少提升10个百分点。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逐步熟悉,相信未来3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中,内地投资者占比能够从目前的不到20%上升至50%至60%。”王志华说。

事实上,内地资金对某些低估个股或低估板块的关注,已经让外资机构重新审视自己估值模型,“最近一些板块因内地资金持续买入,走势脱离了我们认为合理的区间,我们经过研究,也调整了对有的股票的评级及目标价。其实自去年以来,我们在分析个股和港股市场走势时,已经把中国内地投资者的因素考虑进来。”有外资投行分析师表示。

“未来3年至5年的时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优质企业的估值水平能够从目前严重低估恢复至合理水平,这是港股市场未来3年至5年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王志华认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