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讲,重塑微观基础是中国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即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企业减负、创新体系的建设、私有产权保护等必须加速。”3月2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就2017年两会后和政策进行分析时表示。
刘俏认为,在经济增长逻辑和经济微观基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稳增长与防金融风险很难兼得;确定政策目标时,能否更多强调“失业率”、“通胀”等与民众获得感关系更为密切的指标,而非单纯强调GDP增速,因此建议重新思考宏观政策话语体系。
虽然2016年在极其困难及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获得了6.7%的增长速度,且2017年前两个月经济数据也相对乐观,但刘俏指出,这一轮经济企稳所沿用的还是以往的投资拉动增长的逻辑。
“与这种增长逻辑相对应的是金融的过度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脱节。过去十年,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节节升高,去年已达9.5%。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却在急剧下滑。”刘俏指出,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与经济增长和固定资本形成之间没有关系,表明资金脱实进虚在加剧。
“宏观政策作用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微观基础。”刘俏认为,企业层面整体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为了获得增长只能靠强刺激;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国有板块杠杆居高不下,但投资资本收益率却每况愈下;缺乏优质金融资产和资本市场不振使得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通过加杠杆循环,加大金融体系系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