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将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纳入做市商,实现做市商多样化
新三板自2014年8月25日实施做市商制度至今,已是两年有余。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做市商制度实施以后,新三板做市股票数量迅猛增加,然而自2016年7月份以来,做市股票数量增长进入明显的缓慢周期,当年12月底做市股票达到1654只峰值以后,做市股票数量一致处于下滑通道,截至3月22日,做市股票已经降至1618只。
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并且遇到了多方面问题,包括做市商数量少,难以形成竞争报价;做市商仍以券商为主,多样性亟待完善;市场缺乏流动性,做市商获取利润来源堪忧;市场加剧分化下,企业与做市商的利益冲突明显等问题。
截至目前,新三板做市商均为主办券商,仅有90家,与全市场近11000只股票以及1618只做市股票的需求失衡。同时,私募机构参与做市试点,目前仍未完成现场验收。
付立春表示,未来私募做市进入实操阶段,且不论能否直接缓解做市供需不均衡的格局,第一批私募机构加入做市商队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挂牌企业的信心,让观望企业倾向于选择做市转让方式,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付立春建议加速完善私募做市制度,并逐渐增加开展做市业务的私募机构与数量。
付立春同时认为,“除了私募纳入做市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纳入做市商,以充分发挥各机构的优势,实现做市商的多样化。”
付立春建议进一步精选部分优质公司,设立精选层。
“可以在精选层试行‘做市+竞价’混合交易模式。”付立春认为,只要精选层的流动性能够得到保证,创新层就能引起资本的重视,投资者能够寄希望在创新层挖掘被低估的资产并最终在精选层变现退出,这样就实现了整个新三板自上而下的流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