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露头 多措并举去杠杆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程竹 2017-04-06 09:49: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期多家企业发生债务违约事件。专家表示,高负债企业的信用风险进入敏感时期,监管部门需高度警惕,未雨绸缪,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综合施策,深入推进去杠杆,并加强对货币信贷的控制以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避免个别违约事件演化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三期叠加”促风险暴露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在经济状况好时,企业致力于扩张,大规模利用杠杆,致使全社会资产和负债迅速膨胀。如果经济预期发生逆转,企业便会出售资产偿还债务。一旦偿债成为多数投资者慌不择路的“集体行为”,资产价格就会一泻千里,债务风险迅速显现。

“从去年底到现在,影子银行体系、发行企业债,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成本上升,企业举债成本上升。”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这相当于资产方收益下降,负债方成本上升。

一些高负债企业的风险暴露与近年经济“脱实向虚”有关。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胡滨表示,在“三期叠加”的状态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去产能虽使产能过剩行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出清,但尚未根本性改观,行业内分化将愈演愈烈。部分劣质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其信用状况相应地会继续恶化,导致其债务违约。

综合施策去杠杆

李扬认为,如果要减少企业负债,就要去杠杆,但去杠杆并非易事,在经济下行时更加困难。

去杠杆要综合施策。张明表示,有从分子和分母着手的两种做法。如果从分子着手,企业要主动或被动偿还债务;如果从分母着手,要通过改革调整,提升企业盈利空间,这种做法对金融体系和企业的冲击最小。

胡滨认为,要采取市场化、法制化手段降杠杆。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要学会适应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自身问题。国务院去年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目的就是要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市场化手段去杠杆。

“去杠杆并不意味着要将杠杆全部去除,关键在于债务可持续性。”李扬表示,去杠杆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过的坎、爬的坡,需要各方保驾护航。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做好需求侧对策,保持需求的一定规模,维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三是不能为降杠杆而降杠杆,一定要同时推进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

严防违约事件升级

张明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是释放风险的过程。既要让风险暴露,又要控制系统性的危机。

“政府要防止企业违约个案大量蔓延,避免个别违约事件演化成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危机。”胡滨认为,一是监管部门要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保证企业按照市场化手段处置债务危机;二是要积极妥善处理好解决债务过程中的局部风险和震动,避免扩散和传染。

下一步,加强货币信贷控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是降杠杆的关键所在。胡滨指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要做到风险可控,甄别影子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渠道和产品,这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设。

张明表示,在强监管态势下,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强资本管理,实现资产扩张与资本水平之间的有效平衡,确保有足够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