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沪市1264家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顺利完成。统计显示,2016年沪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4.46万亿元,同比上升4.55%;共实现净利润约2.18万亿元,同比上升1.29%,扭转了2015年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局面,实现“十三五”计划稳中有增的良好开局。
2016年沪市公司整体经营出现积极变化,呈现七大特征。一是蓝筹主板市场的优势地位依旧明显。整体上看,沪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两市比例分别为74.66%和78.99%,蓝筹主板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仍占主体地位。上证50实现营业收入12.97万亿元,净利润1.41万亿元,占沪市整体53.04%、64.75%,上证180实现营业收入18.16万亿元,净利润1.92万亿元,占沪市整体74.26%、87.90%。报告期内,沪市国有公司(包括金融类)数量648家,约占总体的五成,实现营业收入20余万亿元,占沪市整体比例约九成;实现净利润约1.97万亿元,占比90%。二是实体类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改善。三是战略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四是服务消费行业呈现快速增长。2016年,沪市包括房地产、金融、文化、信息技术、饮食、零售百货等在内的服务业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约1.7万亿,占总体比例已近八成。五是并购重组助推效应得到强化,并购重组方向呈现出回归实体经济的良好态势。六是投资者回报继续保持高位水平。2016年,沪市公司分红整体比例为31.38%,与往年基本持平,在整体经济仍处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尤其不易。七是公司成本费用减负初见成效。2016年,沪市公司营业成本上涨幅度小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融资成本同比下降约9个百分点,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上升,2016年净现流为2.08万亿元,同比上升15.43%。
报告同时指出,在经济“三期叠加”背景下,不少企业仍然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沪市上市公司中也表现出一些结构上的不平衡因素。比如,部分传统产能行业业绩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传统产业的增长持续性仍待观察;金融与非金融企业利润贡献和发展速度不平衡,沪市金融业贡献占比过大的局面仍然延续。
这种不平衡还表现在国有、民营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上。总体上看,沪市国企业绩的增长水平低于沪市平均水平。而与国企营业收入微增、净利润下滑相反,2016年民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了“双升”,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29%,远高于沪市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提,统计表明,2016年沪市有41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其中145家公司下降50%以上;236家公司主营业务亏损,其中131家依靠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盈利;107家公司出现亏损,占公司总数的8.47%,其中31家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等财务指标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有2家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被予以暂停上市。
而在盈利公司中,部分公司盈利质量不高。统计数据表明,1157家盈利公司中,212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部分非金融类公司存在杠杆比率较高的现象,有180余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公司在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和内控方面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