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股权融资 不能戴“有色眼镜”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徐金忠 2017-05-04 09:40: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A股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个公共的、多样化的融资平台,同时让投资者分享上市公司成长发展。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债权、股权融资等方式,合法合规、合理定价地利用市场资金资源。正是看中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特别是股权融资功能,上市公司争相以上市途径走向资本市场。

有上市公司高层在IPO成功后感慨,从此可以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上,获得股权融资通道,拓宽公司融资途径,与资本市场共同成长发展。其实,无论是IPO还是定向增发、配股发行等,上市公司其实都是希望通过股权的合理定价获得相应的市场融资,其背后的股权融资最终都难以回避流通变现的问题。通过IPO上市,限售期过后,公司原始股东持股将流向市场;公司定向增发,限售期满后同样能够解禁进入市场。相较而言,股权融资市场,则是有进有退的市场。

2015年,A股市场快速、大幅下跌,不少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退出变现问题变得忧心忡忡,认为“IPO开闸放水、定增解禁减持是市场长期走弱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还直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必然导致的退出变现问题成为A股市场头顶高悬的乌云”,建议监管部门“如果不关住股权融资的进水口,至少要强力管住股份解禁减持退出”。

的确,如果将上述建议付诸实施,短期内能为A股市场造就一场相对的繁荣,毕竟机构资金、产业资本、大小非等从此失去了大量减持退出的通道,被人为地“封冻”在市场中,但如此“繁荣”之下,却难掩A股市场生态的恶化。只进不出,允许进不允许出,允许投钱不允许变现等,带来的无非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严重伤害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告诉记者,“此前股权融资的‘放’可能有些过度,带来上市公司不当利用定增等股权融资手段等问题,但‘收’的合理界限在哪里,市场和监管部门都需要思索,站在第一线的上市公司也在摸索和感知合理的股权融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虽然过程中暂时存在困难,但好在各方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展开探索”。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股权融资工具是上市公司重要融资手段,尽管最终“股权退出变现”问题无法避免,但我们亦不能因噎废食,必须正视和认可股权融资对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意义。股权的退出与否,以及如何变现,堵之疏之,取舍之间,关涉的是市场整体建设发展的大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