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股权质押股数同比增长54.26%。其中,未解除质押达到2249.89亿股,参考市值达2.93万亿元。在大盘持续走弱,不少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的情况下,股权质押风险凸显。其中,部分公司面临平仓风险。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股权质押风险可控,但隐患不容忽视。尤其是传媒行业在各项压力测试中平仓风险性均居前列。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往通过股权质押融资进行收购,通过利好拉升股价令大股东全身而退的套路,已经难以奏效。
从目前情况看,在接近平仓线时,相关方多选择停牌或补仓自救。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股权质押风险凸显,叠加资金面趋紧,机构开展股权质押业务更加谨慎,股权质押率逐步下调。
传媒行业成重灾区
经过4月份的一番市场调整,部分个股表现一片狼藉。Wind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涨幅为负的个股达2395只。其中,32只个股频遭“闪崩”,跌幅超过30%。
部分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令前期股权质押风险逐渐凸显。Wind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2016年累计质押股数达3208.81亿股,同比增长54.26%;参考质押市值为4.4万亿元,同比增长6.55%。其中,未解除质押达到2249.89亿股,市值达2.93万亿元。目前,勤上股份、*ST德力、*ST运盛等多家公司的股东质押的股份面临平仓风险。
“去年股权质押股数量及市值呈现‘双高’的情况,除了补充大股东自身的资金缺口,相当部分质押拿到的钱用于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华南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理论上而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配股来融资,但需要证监会批准、中介机构推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相对而言,股权质押来钱快、融资成本相对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传媒行业成为股权质押风险集聚区。长江证券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21日,传媒行业新增质押市值落入警戒线和平仓线20%以内的数额最多,落入警戒线20%以内的新增市值达373.7亿元,落入平仓线20%以内的新增市值达121.3亿元。招商证券研究报告也称,对涉及质押的个股进行三级压力测试,传媒行业跌破警戒线但未跌破平仓线的市值排名行业第三,跌破平仓线市值排名行业第二。
“这可能与传媒影视行业并购重组监管收紧有较大关系。从以往惯用的手法看,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换取现金,进而收购标的资产。通过这类利好拉升股价,大股东全身而退同时获得超额收益。”深圳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实际就是一级市场收购、二级市场买单。这类做法随着泛娱乐领域并购重组监管趋严基本被切断。去年不少公司股东融出现金,但并购重组迟迟未获通行,还要负担融资成本以及面对股价下跌的压力,股权质押风险当然会提高。”
另一家私募机构副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传媒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也是前些时间上市公司竞相跨界‘围猎’的标的,估值泡沫大。不少上市公司出现了并购重组的后遗症,包括收购标的业绩承诺难兑现、商誉大幅减值等,而市场在逐步回归理性。今年以来,文化传媒板块呈下跌走势,股价下行对股权质押的企业造成的压力较大。”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文化传媒板块持续阴跌,截至5月3日收盘,跌幅达11.01%。
多举措自救
通常而言,大股东面临股权质押平仓压力时,可以采取追加抵押证券、追加抵押现金和赎回质押股权、停牌等举措自救。目前看来,停牌、追加保证金或抵押证券成为“自救”的主流。近日陷入平仓尴尬的勤上股份、*ST德力均采取了停牌策略,以时间换空间谋求化险方案。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受股价持续下跌影响,部分公司在股价逼近警戒线并收到相关机构追加补仓的要求时,顺利追加担保,没有造成较大的市场波动。
招商证券分析师指出,根据当前股权质押业务部门的规定,相关股票价格即使跌破平仓线,绝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被强制平仓,而是由质押业务部门通知大股东完成补仓。如若大股东无法完成补仓,往往会采取停牌、组织资金拉升股价等措施。在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强行平仓比较少见。
“平仓带来的冲击性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此下策,”上述华南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目前震荡行情下,如果平仓量较大,强平可能带来股价闪崩风险。而质押部门也不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卖出。对大股东而言,股权拍卖或冻结可能带来控制权变更或话语权减弱,这样的结果对各方都不利。”
相对而言,停牌成为相对较优的选择。“停牌期间,相关股东一般会四处筹资,通过借贷或者挪用其他资产补仓,以解除股权质押的风险。但可能带来新的风险,相当于旧债未平又添新债。如果后续流动性问题没有得到改善,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连环反应。”上述私募机构副总经理指出。
此前,某主板公司控股股东对外质押了99.75%的股份,后因爆出债务纠纷问题,股份遭到四方的申请而被法院轮候冻结。“公司股价从每股8元多下跌到每股6元,为其做质押的机构也被套得很惨。”该副总经理透露。
除了抓紧在停牌期间筹资化解风险外,也有公司选择发布重大重组方案对冲风险。“这分两种情况:一类是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理由争取更多时间,但监管对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有时间限制,如果不能及时追加担保,复牌后也难逃补跌;另一类确实是要做资产重组,希望借重大利好在复牌后二级市场表现趋好,以顺利解除股权质押风险。”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质押业务趋谨慎
在屡屡曝出质押危机的情况下,机构股权质押业务也更趋谨慎。
“我们接的股权质押业务主要找银行做,银行毕竟是资金方。相对于券商等其他机构,提供的资金量稍微宽松,价格也会低些。”一位私募机构从事质押业务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的时候,如果流通盘较好,再搭上优先劣后的结构性产品,质押率能做到七折。现在根本找不到愿意做七折的机构了,普遍的行情是6折。如果资金要得急,5.5折都可能。”
某城商行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不搭载结构性产品,目前主板流通股银行质押率能够做到60%,限售股在40%到50%之间,创业板和中小板约在40%-45%。具体质押率将根据相关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有所差异。
“总体而言,质押率相对于去年有所降低,机构的股权质押业务风控方面更加谨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大盘持续震荡带来的风险,还有经济周期下行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机构整体风控要求提高等。”该人士指出。
上述从事质押业务的人士指出,如果是向银行质押,目前综合利率大概在6%-7%,包括银行利率、中介费用、产品通道费用等。受资金面紧张和风控趋严的影响,未来质押利率或将上行。
上述华南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以下三类股票,机构在股权质押方面会尤为谨慎:质押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较大,一旦被强平易出现资金踩踏的情况;质押股份数量占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一旦出现风险,股东无法通过继续质押股票追加担保;标的企业资质较差,包括盈利能力萎缩、现金流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