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刘艺文
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压力正逐步显现。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获悉,部分农商行同业业务目前暂时停摆,相关人员“潜心研究”监管举措;有北方农商行将驻沪、京同业团队全部召回总行迎接当地银监局进场调查。
同业业务承压也同样体现在了银行的财报上:一季末,25家上市银行中有21家同业负债较去年末环比下降(未计算吴江银行)。全部上市银行共计减少同业负债1.54万亿。
强监管进行中
“现阶段‘三三四(即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自查是与银监会的抽查结合,自查过程以‘随时查、随时调整、随时汇报’方式进行。当前各银行处于自查自纠阶段,预计相关工作结束后,会有正式监管细则落地。”招商证券金融组研究员马鲲鹏调研后表示。
据了解,上海监管部门则推进快一些。一家股份行分管同业的高管告诉记者,他们和检查小组“在同一个屋檐下已经待了一周多”。而另外一家农商行金融市场部门的老总则透露,“三三四专项组马上就进场”。
强监管对不同类型、不同梯队的银行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受访的股份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并没有影响到业务的常态节奏,他们将同业存单占比、同业理财投向清单、委外的主动管理过程资料上交,并与监管部门“良性沟通”;但几家农/城商行的业务负责人则称,业务受影响严重。
“从监管部门一系列文件下来开始,我们的业务就几乎停摆。因为我们仔细研究监管的‘空转’定义,发现自己做的居然成了‘空转’。那下一步怎么走?我们现在也很迷茫,在仔细研究。”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管告诉记者。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表态或许代表了很多此前在同业市场较为激进的,但相对于大型银行比较弱势的中小型银行的看法,因为他们对监管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困惑的,因为要搞清楚一连串强监管举措指向的业务内核确实比较有难度,要找到监管容忍范围内的出路,更加难。
记者注意到,广州银行总行金融同业部就在最新的招聘启事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做“创新研究岗”的岗位,首要职责就是“研究市场、经济环境、监管政策等变化”。
“我们也欢迎这样的人才,是急缺。监管政策太多,我们需要有人好好帮我们指导。”一名城商行高管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有银行选择暂时将业务停摆“避避风头”。一家总部位于北方某大省的农商行,近日将驻扎在京、沪两地的同业团队全部撤回总行学习并接受监管检查,相关资金、票据业务全部暂停。
同业负债规模走低
同业业务承压已经反映在了上市银行一季报上。
同业负债涉及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3个科目。Wind数据显示,一季末25家上市银行中有21家同业负债较去年底减少(未计算吴江银行),全部银行共计减少同业负债1.54万亿。
从分阵营来看,五大行同业负债一共环比减少6828.06亿,其中农行减少最多——达3294.65亿。8家股份行一共减少同业负债6516.17亿,其中光大银行减少了2498.23亿,位居股份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是唯一一家同业负债增加的银行,增加了85.43亿。
在城/农商行方面,12家银行一季末共环比减少同业负债2095.83亿,幅度相对较少。同业负债下降最多的是江苏银行,减少了659.58亿。另外,无锡银行、贵阳银行同业负债环比增加,2家银行共增加同业负债62.82亿。
招商证券金融组研究员马鲲鹏表示,MPA考核和一系列强监管节奏正在叠加显效,银行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热衷于主动吸收同业负债了。
3万亿同存面临到期压力
Wind数据显示,3月份同存发行2万亿,为历史最高峰,4月同存发行1.3万亿,降幅明显。截至5月10日,5月份以来同存的发行量为3923.2亿,均低于2月、3月同期数据,发行降温明显。
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却面临着巨量到期压力:5月的到期量是1.57万亿,为历史次高峰。历史最高峰发生在3月,到期量为1.59万亿,当月发行2万亿。另外,6月份也是一个到期偿还高峰,到期量为1.4万亿。
有分析认为,巨额的到期量叠加发行下滑,5月份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可能会是负值,而今年前4个月均为正值。
方正证券固收分析师杨为敩向记者表示,这或许对部分中小银行的负债端造成一定冲击,因为很多小银行的负债来自同业存单,不过预计冲击不会太大,因为今年以来很多小银行开始把负债部分转移到零售理财,这应该会对负债有一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