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举措成效发布会上表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需要构建一个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性开发机构组成的多元的、开放式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还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开展新型的国际投融资模式,吸引国际资本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加强同国际上多边、双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联系,同时更好地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处。与此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机构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16年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20个国家的54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6家子行、1家财务公司、20家分行以及40家代表处。
跨境融资能力提升
潘光伟指出,中资银行制定多项信贷政策及措施,通过银团贷款、产业基金、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互惠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合理引导信贷投放,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开工,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涵盖公路、铁路、港口、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仅2016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就达1260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这些项目的承接和实施都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充分利用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贷款余额已达2000亿美元,国开行的国际业务规模在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名列前茅。迄今,中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底授信支持1000亿美元,跟进境外重大项目420个;工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储备412个项目,总投资金额3372亿美元;建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储备了180多个“走出去”重大项目,信贷规模900亿美元;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如中信银行储备“一带一路”项目超过300个。
在回应如何平衡限制资本外流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问题时,潘光伟称,最近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目的是限制一些投机性的境外投资,比如说炒房地产或者风险度较大的并购或海外投资,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并没有限制。
工行副行长张红力亦表示,工行“一带一路”项目在外汇使用方面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一切都在正常进行当中。
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称,目前为止,进出口银行支持的项目没有因为资本管制影响对外放款。“目前进出口银行在境外的贷款比较均衡,因为我们在每一个地区都有规划和计划,都是按照规划、计划来进行。”
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但银行业内人士也强调,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也好、融资支持也好,必须坚持市场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
潘光伟表示,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第一,信用风险,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期限比较长,投资需求量大,部分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都比较短,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情况不太一致,有的企业履约还款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市场风险,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不一致,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动荡较大,对银行业管控市场风险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三,合规风险,随着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更要遵守当地和国际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特别是反洗钱、反恐等方面的监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