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农业部就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十八大以来种业深化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在过去五年中,种业企业快速发展,集中程度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发展,未来将会形成一到两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现代种子企业。
种业发展迅速
张延秋表示,十八大以来种业深化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在过去五年中,农业部推动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将成果权益更多赋予科研人员,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改革试点已扩大到全国122家科研单位。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构建了政产学研结合的育种体系,在机收籽粒玉米、高产优质大豆、抗赤霉病及节水小麦、优质抗病虫水稻品种选育上取得了突破。改革品种管理制度方面,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调整审定标准,对29种作物实行品种登记。新品种选育推广大大加快,2016年我国新品种权申请量2523件,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第一。目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种子企业在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企业“多小散”明显改善。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持证企业4316家,比五年前减少一半;国内上市种子企业50多家,总市值超千亿元;前50强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7.4%,较五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目前,企业申请知识产权品种和审定品种均超各自总量的50%,逐步发展为育种创新的主体。
在种子基地建设方面,张延秋介绍指出,目前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正在推进,分别制定了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三大基地建设,特别是划定26.9万亩南繁保护区,纳入基本农田严格保护。53个县区被认定为制种大县,出台制种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已落实奖励资金12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首批49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将优势种子基地拓展到粮棉油、果菜茶等重要作物,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在监管方面,全国人大修订了《种子法》,农业部先后制修订9个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种奠定了法制基础。监管标准体系也逐步完善。种业大数据平台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种、30万多家门店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可追溯监管。数据显示,目前假劣种子案件比新《种子法》实施前减少48%,侵权案件减少36%。
种业企业实力增强
过去五年,种业企业发展迅速。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介绍指出,种业企业发展体现在除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外,企业创新能力也明显加强,统计显示现在企业前五十强每年的研发投入能够达到13.8亿元,已经占到了销售收入的7.4%,接近国际上的研发投入。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从2016年开始,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已经超过科研单位;品种审定方面,目前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超过一半是企业选育的,水稻有超过2/3的品种是来自于企业,企业已经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2倍多。现在上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有10家,新三板挂牌的有45家,这些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已经超过千亿元。
吴晓玲指出,随着种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种业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种子企业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形成一到两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现代种子企业。
种业行业的高壁垒、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趋势、国际化空间,都是支撑种业龙头做大做强的基础。中信证券分析指出,国内种业都面临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短期来看,连续几年的高温天气,对于水稻、玉米影响较大,不同品种之间显现出差异,结实率显著分化,未来在抗高温、稳产性上有优势的品种将持续受到关注。从长期来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水稻、小麦的收购改革也箭在弦上,未来农产品收购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高品质、多样性将是大趋势,过去单纯依靠产量的育种模式日渐式微。从不同作物来看,水稻第四代品种升级快速推进,玉米正在酝酿新一代品种升级种业龙头市占率提升。在这些变化之下,一些育种个体和企业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种业强者更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信证券预计,未来两年内,中国种业行业有望诞生出市值500亿级别世界级龙头;未来,中国种业龙头有望挤入世界前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