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式借壳能走多远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一蕙 2018-09-12 10:55: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欲速则不达。在严苛的监管环境下,“腾笼换鸟”的周期正在拉长。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部分上市公司易主发生在内部—— “上位者”是之前重组标的的控制方,系上市公司的“二当家”。

从“次席”到“主位”的跃迁绝非易事,常常是双方博弈的结果。“部分类借壳案例中,大股东徒有其名,维系控制权只是在合规诉求下的过渡性安排,”有资深保荐人对记者表示,购买大体量资产之后置出原有资产,完成主业更迭,基本可视作渐变式借壳,而实控人发生变更往往只是这场大戏的注脚。

如此运作的结果是,并不构成法律层面“借壳上市”的重组,在经由长周期的演变后,最终“腾笼换鸟”完成了实质性的借壳。不过,近期对现金类资产交易的监管有从严之趋势,这种以资产剥离为实质信号的“渐变式借壳”能否每单都完成这一闭环,显然是个未知数。

漫长的“逆向借壳”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A股市场的资本运作,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一步到位,但因借壳上市审核较严,部分重组选择了“以时间换空间”。

9月3日,奥特佳发布易主公告,股东王进飞将所持公司6.23%股份对应的提案权、委托表决权委托给股东张永明行使。王进飞拥有的表决权由此下降为26.2%,张永明则在控制23.67%股份的基础上,对公司拥有的权益上升为29.9%,升任实控人。

采用委托表决权完成控制权变更或不得已而为之:王进飞直接持有的公司5.06亿股及通过帝奥控股持有的5.09亿股,几乎都遭司法冻结。但升任奥特佳董事长的张永明,其上位看起来却是顺理成章——回过头看,通过重组成为“二当家”的张永明,应是为规避借壳的精心设计。

2015年5月,时名“金飞达”的奥特佳完成了一次蛇吞象式的重组,通过“现金+股份”方式收购奥特佳100%股权并同步配套募资,构建了服装和汽车空调压缩业并行的双主业格局。重组资产规模触发借壳标准,但并不造成实控人变更的关键在于,张永明在重组前夕稀释了对标的资产的控制比例。重组后,王进飞的持股比例从42.54%降为32.87%,但依然为第一大股东,张永明方面的持股比例为22.61%。

张永明一方承诺,在交易完成后36个月内,不通过任何方式谋求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不扩大其所能够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

紧接着,金飞达主宾易位。重组收官1个月后,张永明即入选董事会同时出任总经理,3个月后公司更名为“奥特佳”,此后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再融资和收购方案,均围绕新增的汽车空调系统等相关汽车产业链。这意味着,从2015年至2018年,奥特佳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曲线借壳,控制权变更只是这场大戏的收尾。

“相较于传统的借壳,这种做法相当于反其道而行之,先通过重组改变了上市公司的业务,再实施控制权更替。”有投行人士指出,这种方式被称为“逆向借壳”。

最具争议的是2017年初变更实控人的梦网集团。梦网集团原名荣信股份,公司于2015年收购梦网科技100%股权。上述资产规模并不触发当时的借壳条件。但是,资产注入后,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比标的资产实控人余文胜高出2%。为此,双方为保持控制权结构不变做出诸多承诺。

但在承诺期内,双方就通过变更承诺的方式将余文胜送上了当家人的位置,且公司宣布将剥离原来的电子电力行业,其本质相当于梦网科技实现了借壳。从控制权变更角度,奥特佳和梦网集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承诺期届满之后释放了控制权变更的信号。

“实控人的变更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容易变通。尤其是2015年、2016年间,相当多大体量的重组,都通过协议安排保持控制权稳定以避免触发借壳。”投行人士表示,“不过,最终演变为借壳的情形或许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换主,闷声发大财是最好的状态。”

“分步走”突围策略

尽管维持“分庭抗礼”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因种种原因,原实控人的“让贤”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于是,一场不触发借壳的资产注入,加上一次低调的控制权变更,成为了时下的“渐进式”借壳套路。客观上,对“不能借壳”的创业板公司或者无力借壳的资产而言,这成了一种“事缓则圆”的运作策略。

2018年初,创业板公司东方通改旗易帜。张齐春将其所持12.2%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及提名和提案权委托给黄永军行使,后者可支配的表决权占公司的21.1%,成为新的实控人。

2016年7月,东方通经由定增募资购得微智信业100%股权。微智信业实控人黄永军认购928.6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73%。2017年3月,黄永军进驻董事会并出任总经理。同年10月,实控人张齐春将董事长一职让渡给黄永军。

此后,张齐春多次实施减持,黄永军则一路增持。随着股权此消彼长,黄永军最终在今年1月接棒。对于本次权力交接,公司的说法是:创始人张齐春年事已高,为了公司稳定、持续的发展,需要合适的掌舵人。黄永军得到了管理层与员工的认可,同时其作为董事长履职已有数月,亦得到董事会的认可。

站在黄永军的角度看,旗下资产在注入上市公司之后又揽入控制权,完成了一次实质上的借壳上市。从规则视角看,创业板“不能借壳”的限制被突破。“东方通曲线借壳的案例算是政策夹缝期的个案,此后类借壳的做法已走不通。”投行人士表示。

下转2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